膏方名称正确化
膏的释义
“膏”的含义有二:一指油脂、脂肪、稠粘的糊状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这里的“膏”指油脂一类;《后汉书·华佗传》:“既而缝合,傅以神膏。”这里的“膏”引申为药膏。二指含有滋润的意思。“膏”在《正韵》上解释为“泽”;《博雅》解释为“润泽”,即具有滋养的意义。《诗·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这里的“膏”字,有润泽之意,使不干枯的意思。总之,膏,指稠粘的糊状物,含有滋润的意思。膏的种类,从历代文献来看,有内服和外用之别。
何谓膏方?
“膏方”严格地讲是近代的出笼的一个新名称,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4种医学方技书中其中记有方药的《五十二病方》等4部书籍作品中就有“膏之”的记载,用“胶”入药出现4次;至《神农本草经》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膏煎者……”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膏剂,亦多有记载,如“鳖甲煎丸”等,在唐《千金方》有更多的“煎”出现;如“地黄煎”“杞子煎”等等;明清时代,将唐宋时代的“煎”改称为 “膏 滋”或“膏”。如《本草纲目》的“益母草膏近效方”;《奇效良方》的“补精膏”、“黄精膏”等等;至明末食疗养生家洪基著《摄生总要》其中的“龟鹿二仙膏”,时至今日尚被推崇。从上不难发现,所谓的内服“膏”,其实就是中医传统八个剂型膏、丹、丸、散、汤、酒、露、锭之一。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饴糖、蜂蜜或阿胶等煎熬成的稠厚半流体制剂,分为荤膏和素膏,如加入蜂蜜或冰糖等收膏的膏滋为素膏;加入驴皮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动物胶收膏的膏滋为荤胶。“膏方”不过是制膏前由医生开具的处方罢了,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地称呼“膏方”了。由于膏方具有补虚扶弱、补中寓治、治中寓补、随症加减、量体裁方的特点,并且,口感好,服用方便,对多种慢性疾病及体质虚弱者有较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再加上经济好转,人们注重身体的保养和被新闻媒体的大势宣传,医院、药店、厂家有高额的经济利润,才有了今天的这般“火红”。膏方虽好,但也有其薄弱一面,如药不对证,那就白白浪费了已制成的膏方了,或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也很难及时作出分析处理,因此带来的医疗纠纷也是很棘手的。
适用人群合理化 哪些人适合服用?哪些人不适合服用?膏方虽好,但毕竟 “是药三分毒”。
纠正亚健康状态。膏方以滋补和调理为主,可起到纠偏祛病、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对于精力不足、体能有所“透支”的亚健康状态的一些人群,也能使其恢复常态,精力充足。如常常感到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反复感冒、精力不支、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脱发、斑秃、早秃、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等人群。
补虚扶弱。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术后、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诸症,无论是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膏方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体质虚弱多病、经常感冒、哮喘、遗尿的孩子,服用膏方效果理想。
益寿延年。老年人气血虚衰,脏腑功能低下,用之可益寿抗衰,颐养天年。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生活变故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易未老先衰,出现早生华发、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一些补肾填精的膏方,用之可防止易老早衰。
治病。很多膏方不但能防病而且能治病。一是治“未病”,也就是说,当人体出现亚健康但还没有疾病的时候,用膏方调理预防;二是“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慢性病人的生活起居、病史、以及目前疾病症状进行调补,使有疾病的人来年少发病或不发病。
但从近几年膏方门诊的情况来看,不光是以上四类人群在服用膏方,连明年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也在家长带领下前去把脉,对此,我认为,膏方只对准身体需要补养的成年人,青少年盲目进补很可能导致早熟等症状发生。
膏方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服用的,下列三类人群不宜服膏方。
一是一些急于求成的人,原本身体十分虚弱(连饭都吃不下的),想通过吃膏方一下子强壮起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膏方对这类人恐怕不合适。
二是一些新近患病的人,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咳痰,则应先将感冒咳嗽治愈,方能进补。否则,不但补药吃进去难受,反而使感冒咳嗽粘腻难愈。
三是适宜适宜服用膏方的人,近期患有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胃痛、腹泻、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慢性肝炎,转氨酶很高者,自身免疫病球蛋白和抗体很高者。
选方用药规范化 从目前膏方的使用情况来看,药味多少无规定,用量也很不规范。有的膏方用药50-70味,驴皮胶、鹿角胶、龟板胶用量上千克,甚至更多;或有的膏方甚至不加入任何收膏剂,弄得药工哭笑不得。因为有了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的膏方价格也是一路飙升,简直高得离谱。据报道,2009年从某百年老店国药号特需门诊部获悉,一位身家千万的富翁前去把脉开补膏,接诊的著名中医按其身体状况和要求开出药方,一结算发现这剂膏方总价超万元。据透露,这位千万富翁50多岁,系一股份制企业股东。年轻时的奔波劳累让他身体吃了不少亏,中年时的压力和应酬使其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症。这份膏方里加入了润肺补肾的虫草、大补元气的野山参、养胃生津的枫斗、健体壮阳的海马……连熬制膏方的基料阿胶都是选用最上等的,仅这些药材加起来就达8000多元,加上其他的配伍成分和加工费,万元膏方便出笼了。
是否,膏方价格越高越好呢?本人认为:不少市民偏信膏方含贵重药材一定效果更好,也让高价膏方有了市场,事实上膏方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配置,在配膏方之前应给个人进行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或如大家常说的“开路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取所需。膏方是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集养生与医疗相结合,同时把握了个体化诊疗和共性化规律的中医药干预手段。膏方体现了历史悠久、特色突出、作用持久、应用方便的中医药特色,是一门有机融合了中华文化、中医理论和特色技艺的优势学科,其所独具的特色技艺对膏方的生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我想,养生医疗领域要倡导规范,学术界应加强研究,证实膏方效果,揭示膏方机理;加工企业应关注膏方的标准研究,规范化的流程,标准化的工艺是膏方的发展方向。
从参加的二届膏方论坛来看,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膏方的组织应遵循辨证施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合理使用相关食品等原则,并应辨证选用人参、冬虫夏草等滋补品。药味宜在18-30味之间,总用量应在2000克左右,胶类用量一般在250-500克。对于快速度开出“速成”膏方,一个小时居然能开出七、八副的,价格高的离谱的,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其监管。另一方面,膏方不应纳入医保范围或变相进入医保。
制作工艺标准化
膏方的制作真可谓,八路神仙,各显其通,有病家自行熬制的,有药店代加工的,也有医院联系制药厂加工的。都没有制造标准,也没有质量标准,目前,膏方市面上,一个字:乱。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有其行内的制度,就目前膏方现状来看,制定膏方工艺标准化,迫在眉睫。为此,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许锦柏认为,定制膏方加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不平衡,品牌企业与一般企业、市区与郊区企业之间差异极大。部分单位加工任务繁忙时,违反加工工艺流程,这给产品质量埋下了隐患。据悉,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于2003年出台了《定制膏方加工管理办法》,2005年又开始对定制膏方加工实行“两制”(即开工申报制与结束报告制)、“两认证”(即生产硬件认证与管理软件、人员资质认证),然而,“以协会名义制定的条文,只对协会内部药店和药企起到自律作用,尚不能‘统令天下’”许锦柏感觉力不从心。我认为,上海的“两制”,还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但在推广前,必须制订相关的行业制度或法律法规。
开方医师合法化 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开一张膏方,除了要为病人望、问、闻、切,详细询问现在史、既往病史外,还要写详细的脉案,往往半个小时才能开一张膏方。
原先,老辈中医开膏方当天通常只写脉案,晚上才根据脉案仔细琢磨,开出合理的膏方。故有“宁看十个病,不开一膏方”之说。虽然说,如今不能像以前一样开膏方,但仔细、全面地诊察还是应该具备的。膏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中医处方,一定要有“脉案”写不好“脉案”的,即使是副高了,也不能开膏方。现在很多医院规定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副主任中医师才能开膏方,理论上没有错,但不能死搬硬套,没有副高以上的中医,只要有较强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开膏方的技术,还是应该发挥他们的长处。
目前膏方市场虽已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并不是行业标准或法律法规,多数都只能靠行业自觉,这种自觉是不能很好监管的。一张方子在手,既看不到望、闻、问、切“四诊”材料,更难以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得当。这样的膏方怎能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目标呢!类似这样的担心,已在膏方行业中引起了共识,希望相关行政部门尽快出台膏方质量标准等相关文件,使中医古老的膏方制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膏方的“红火”,我们作为中医人必须冷静的面对,不要被经济利益所驱使,开具膏方还是应该循规蹈矩,要有详细的脉案记录,并且,要注明熬制的方法,服用的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中医人一定要站好膏方防线的第一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