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制药者应落实诚信主体责任
2014年10月22日05:57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
“依靠员工技术创新,全员参与建设行业诚信体系,食品药品安全才能长治久安。”近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的“老味道、老故事、老品牌——坚守诚信的力量”主题活动中,华北制药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文富抛出上述论断时 ,引起现场很多企业代表讨论,法治、诚信如何同行?
近年来药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2013年底,问题疫苗事件被媒体热烈讨论。尽管证实是一个“乌龙”,但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恐怕需要时间来消除——有媒体报道,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显著下降了。这一事实表明,相当一部分人难以信任我国的“药品安全”。怀疑的态度,源于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实。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我们国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食品药品行业夯实道德诚信的内生经济基础,是当前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必须破解的课题。“必须立足治本,运用法治的手段,推进食品药品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毋庸置疑,安全问题频出,监管不给力是首责。2007年,《药品召回管理办法》颁布,控制用药安全风险的药品召回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7年过去,药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却并不顺畅。
药品召回制度为何如此不给力?与药品召回成本相比,违法成本过低,是药品召回制度落实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规定,拒绝召回药品的,处应召回药品货值金额3倍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未按规定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下罚款。药品召回制度难以落地,导致制药企业随心所欲,唯利是从。
值得关注的是,食品药品生产主体是企业,企业员工亦是相关利益者。
对食品药品企业来讲,生命线是质量安全,诚实基因是理念,每一个药品食品从业者都应该落实诚信主体责任。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认为,遵守诚信是企业的根本,更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准则,包括用户安全用药、员工生存发展、合作伙伴合理利润、股民投资回报。
从业30年的刘文富在现场讲述,其刚工作时,华北制药一批产品在接受检验时,高于国家质量标准,却被企业的质检部批为不允许生产,生产单位的领导还受到了严重的处罚,原因是产品有一项指标没有达到华药内控标准。“当时不理解,因为这对公司造成了几万元的损失,但工作久了明白了背后的内涵,是华药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刘文富说。
当天现场多为老字号医药企业,一般来说,老字号企业往往以传统生产工艺见长。然而,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逐步取代效率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是大势所趋。东阿阿胶副总裁李世忠说,我们实施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控模式,实现产品全过程可溯源的一个全产业链模式,“老字号借助现代的质量管理,才能擦亮品牌”。
百年老字号医药企业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一线员工是企业质量安全的守护者,企业诚信是经营的底线,自律则是诚信的根基,制药工序外人看不见,如果偷工减料会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在制药过程中顾客可能看不见你,但是制药的人一定要对得起天地良心。”陆建国说,一个底线失守的社会,任何人都难言安全。要守住药品安全的生命线,就应规范药品生产、检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用更加严苛的法律来筑牢,更要有道德底线。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