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828批、6.8万吨、1.5亿美元,不合格食品共涉及109个国家或地区,共计有204家违法违规的境内外食品生产企业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今天,国家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详细介绍了该局近日发布的《“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据WTO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市场。“十二五”期间,我国从202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五位的是:东盟、欧盟、美国、新西兰和巴西,其中仅东盟就占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食品中,植物油、乳粉等两类大宗产品进口量分别为1.1亿吨、601.4万吨,分别占国内供应量的30%、20%左右,占比有所扩大。其中,五年间,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量从2011年的5.7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17.6万吨,增长2倍以上。
白皮书披露,“十二五”期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乳制品1167批、3596吨、1884万美元,主要不合格原因为: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污染,山梨酸、柠檬黄、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铁、铬、锌等污染物超标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韩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合格婴幼儿配方乳粉67批、133.6吨、217.6万美元,主要不合格原因为:标签和品质不合格、污染物超标等。
“对于上述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均按照有关规定做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未进入国内市场。”林伟说。
据林伟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其中,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开展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共制修订6个部门规章,出台了36个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的21项制度。
林伟指出,在此背景下,监管成效进一步彰显。五年来,质检总局共对63个国家或地区的92种食品进行了体系审查,截至目前,共有178个国家或地区的2165种高风险产品获得准入;累计对肉类产品、乳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的1.5万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其中包括18个国家或地区的74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102816家境外出口商、26065家境内进口商取得备案。
此外,五年来,质检总局还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政府以及政企之间的合作,与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共签署99项食品安全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共治格局的形成。记者余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