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孝和也认为,广阔的田间地头是农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因此,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必须靠生产主体对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实施全范围全过程质量监控,对大气、水源、土壤加以保护。国家在政策上要重点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引领生态农业健康发展,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安全。
全国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田中群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科学仪器和信息科技的协同创新优势,从硬件和软件强化监管体系,尽快建立覆盖至乡镇的全国食品安全网络,以科技创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动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和产业化。要加大在食品安全快检领域的资金投入,大力扶持发展便携快速检测仪器和产品。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职能机构与仪器生产企业开展试点性合作,推动一批可靠的快检便携仪器产品进入基层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
重主体重权责重激励
建标准建队伍建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柯俊认为,食品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环节很多,包括生产、检测、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需要党政同责、社会共治,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是个系统工程。要严守各环节风险点,提高生产和监管能力,“产”的方面从源头把好关,“管”的方面提高检验检测技术人员水平、布局监测点等软硬件方面强化监管;加强行政和刑律的衔接,完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现在只是处罚到单位,没有处罚自然人,因为和个人无关,所以有关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双随机、一公开”中要求信息公开,只有有关信息公开了,老百姓才对我国食品安全情况有更多的信任,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营造良好氛围。
1
由过去的“吃了吗”变成现在的“吃点好的”,人们问候语的变化显示了新阶段老百姓对于食品的高要求。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打造从田头到餐桌“质量安全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晓山表示,食品安全工作不应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个系统、某个领域,它是事关全局的大事。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现在有很多新形式出现,如很多地方搞放心厨房工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的对接等,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正在形成。“共治”才能“共享”,“德治”和“法治”并举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
有尊严有底线有全局
完备的法律法规和顺畅的运行机制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徐辉认为,应该加快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分品种形成更多细分领域的食品专门法律法规,实现立法的精细化,避免法律“真空”。同时,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实现监督执法标准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分层次、功能定位明确的检验检测体系,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全覆盖。完善地方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完善以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乡镇快检为前哨的权威高效的地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