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奶荒”和“奶剩”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中经常出现循环,缺奶了就进口,无限制地涨价;奶多了就杀牛、倒奶,乳品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尚未形成。如何破解“奶荒”和“奶剩”这个制约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任重道远。
王景海介绍,目前,虽然国家在多地进行学生饮用奶推广,但仍有一些地方响应学生饮用奶计划不积极,城区学生饮用奶范围不普遍。2016年6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的学生饮用奶日均供应量仅为1300万份,而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人数1.4亿人,喝上学生饮用奶的仅有2000万人。同时,由于国人早先未能形成饮奶习惯,牛奶营养科学知识没有普及,老年人群对牛奶的消费需求不高。偏远农村是中国奶业潜在的市场,乳制品如果能够覆盖乡村,农民都喝上好奶的时候,一定会拉动民族奶业的振兴。企业不能只盯着高端消费群体,应该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树立饮用牛奶健康意识
王景海建议,国家应加大对乳品企业诚信体系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资金扶持力度,在已有的基础上系统化,使消费者易操作、可识别、追根源。对未建立诚信体系与追溯体系的国内外乳品企业实行同等追溯标准,增加透明度,让消费者在比较中选择,提升民族乳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诚信度。更要做好民族优质产品的品牌宣传,在打击假冒伪劣的同时,树立民族品牌的国际形象。
形成奶业良性循环发展
树立民族品牌国际形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振兴奶业,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培育国产优质品牌。中国奶业树立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如今,中国奶制品质量大幅提升,企业诚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但消费者对中国奶业的信心还未恢复。
“饮奶习惯普及、奶企良性循环发展、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的两会建议。
王景海
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我国的乳制品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三,但全民消费奶制品并没有排到第三,这就是差距。在生产与消费大循环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推进产业和市场衔接的规划,将地域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纳入其中,做通盘考虑。
王景海表示,牛奶多了,市场收购价格下跌,奶农无利可图,选择杀牛、倒奶,退出养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担当规避“奶剩”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肩负起不出现“奶剩”,甚至主动减轻养殖业压力的责任。但是,单靠企业或者单靠政府难以解决问题。如果企业在“奶剩”的时候承担起收购压力,成本增高,就会出现竞争力在市场上减弱的现象。如果企业不承担压力,将来缺奶的时候,牛杀得差不多了,奶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企业需要的时候又没有奶源了,这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政府应该在相应的时刻采取措施,保障企业在困难时候可以减少负担,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避免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让奶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王景海建议,国家宣传部门应加强饮用牛奶益处的公益宣传,让国民树立饮用牛奶的健康意识。在中小学课堂中普及饮用牛奶的益处等相关营养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和营养意识。在老年人群中加强饮用牛奶习惯的宣传,避免老年人群受各种伪劣保健食品的宣传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