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条消息。其实文章里所说的‘草木灰’,也叫‘蓬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作用是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碳酸钾不但国内用,国外也用。在德国,它作为烘焙食品添加剂,在超市里都能见到。”赵硕说。
赵硕劝说小姨,让她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
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那些朋友圈里文章提到的食品,即便危害没那么大,也一定有猫腻,否则谣言怎么会盯上它们?正是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使许多普通群众成为推手,加速了食品谣言的传播。
苏婧认为,“禁不住、传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谣言传播的基本特点。微信朋友圈是许多食品谣言的泛滥之地。一方面,面对谣言,受众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缺乏较好的辨谣能力。特别是在微信朋友圈不断拉近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受众面对食品谣言会出于“善意”而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带着对特定食品话题的负面印象或集体记忆,受众更倾向于相信谣言的真实性,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在天津做服装生意的吴立霞是“养生达人”,时常关注食品方面的信息。最近,吴立霞发现门口新开了一家烤鸭店,价格便宜,生意火爆,但她从来不买。
“这是注射激素的‘速成鸭’,不到一个月就能出栏。”当被问到该信息的来源时,吴立霞说,“去年微信都转疯了,有文章说这事是先从无锡发现的,有人对鸭农、代理商进行了走访,连激素的成分都讲得很清楚。”
事实上,专家对于“速成鸭”早有解释:现代科学已经可以使商品肉鸭长得“又快又好”,整个饲养周期一般为43—56天,用激素反而“不合算”。
对专家的解释,吴立霞虽然也认为有道理,但还是觉得谨慎点好:“这几年不时曝光地沟油、假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连火锅汤也不卫生了,不防备着点还真不行。”
苏婧说,食品谣言带来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剧,“中国人已经吃遍化学周期表”“到处都是地沟油”等说法十分普遍,其表现出的自嘲心理实际上是对食品监管体系的质疑,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广。海淘、代购之风盛行,其背后的原因也与此相关。
■延伸阅读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时间过长是毒药”
食品谣言,这些花样最常见
“现身说法”造谣。该类谣言通常借助视频为载体传播,且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看似现身说法,实则偷换概念,将正常、无害的生产行为歪曲为有害行为。如将生长期过长的紫菜“扯不断”现象歪曲为“塑料制作”等。因为靠视频传播,对受众的冲击力强。
假借“国外研究”之口造谣。该类谣言通常借助某国外组织、机构等最新研究之名,行造谣之实,断章取义,整体结论与原研究成果背道而驰。如从去年开始,一篇《牛奶将人类送进坟墓》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炒。文章称,美国科学家在牛奶中发现了致癌因子,喝牛奶将增加癌症发病率。其实,美国发现的这种因子与癌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并没有证据证明其与癌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利用“食物有害”“食物相克”等说法造谣。该类谣言最为简单,科学含量最低,多用“紧急”“震惊”等煽动色彩浓的词汇,整体上可信度最低。如“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木耳浸泡时间过长是毒药”等。
利用“行业专有名词”造谣。该类谣言最普遍,也非常容易被民众传播、信任,比如利用受众对生长激素、卡拉胶等专有名词的陌生而造谣传谣,合法的现代工业成果被“污名化”,如“方便面致癌、含防腐剂”“胶水做牛排”等。实际上方便面并不是垃圾食品,只是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而牛排所用的卡拉胶,也是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用是无害的。
利用“农兽药残留”话题造谣。农兽药残留在近几年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该类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现象。比如,有谣言说“空心菜重金属超标,是最毒蔬菜”,里面藏着看不见的重金属。实际上,相比其它蔬菜,空心菜农药残留并不高。蔬菜是否重金属、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并不取决于蔬菜本身,而是种植的土壤和水是否受到污染。
(作者:王子尧、杜海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