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倒逼机制已然成为生产企业发展的一剂“良药”。“通过与麦德龙的合作,其近乎严苛的检测标准,倒逼供应商不得不进行产业链上的变革,加大软硬件投入,提升养殖、生产管理。”科尔沁牛业总经理王征涛表示,由此他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食品安全提升面临挑战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安全监测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前后两端。我们要对两端都进行严格要求。”唐俊妮教授表示。
安全“防火墙”倒逼企业变革
“其实我已经是第三道检测了。”熊彪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现在公司采购的不管是鲜肉还是冻肉,都已经实现了可追溯;蔬菜采购来自正规的农贸市场,市场管理方要进行第一道检测,采购员采购回来后还要用试纸和机器检测农药残留。熊彪的公司业务主要是成都多家大型工厂和企业的员工食堂,因此食品安全不能有任何马虎。“后期的粗细加工、储存也要符合国家标准。”熊彪说。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我国历时7年建立起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完成对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共审查修改1293项标准,发布了122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肉的追溯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了。”熊彪说,因为现在市场监管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控制,因此他们的采购只要是来自正规的、品牌供应商就没有问题。
因此,“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战略的‘绿色屏障’。”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库成员唐俊妮教授认为,加上我们日趋严格的检测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已然得到全面提升。
四川省是全国生猪生产、屠宰大省,年屠宰量4000万头左右。为改变屠宰行业“多、小、散、乱、差”现状,四川省引导业主合并、迁建;运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企业;运用执法手段关停不达标企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业主主动升级改造或关闭企业。据四川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8月,全省还保留生猪屠宰场(点)1629家,全省平均压减率达45%,南充、绵阳、达州等地压减率达50%以上,有力推动了屠宰行业的“压点升级、提档转型”。
“麦咨达体系是借鉴了中国及欧美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基于风险管理,适应国内企业现状的一套食品安全管理规则。”麦咨达总经理熊传武表示,其中着重强调的是过程控制,当然离不开国家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检验方法等四大类的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作为我们过程控制的输入,都服务于更安全的食品输出。
“每个涉及食品行业的人都应当怀有一种社会责任,特别是食品生产者企业主体,首先应当把食品安全作为基本的企业生存要求。” 涉足水产、畜禽两大食品领域的通威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去完善,去改变落后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工艺环境,加大安全食品的投入。此举在短时间可能看不到回报,随着市场消费环境变化,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增大,未来将会使企业得到丰厚的回报,不重视食品安全的企业将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淘汰出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深入论述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明确提出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其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则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早晨,作为成都一家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的熊彪,第一件工作就是抽检采购员采购回来的蔬菜和肉类是否达到了餐饮原料供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