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食品安全怎样才能更放心?
刘伟也向记者说出自己的想法,“网络订餐的客户主要是年轻人、医院病人、空巢老人。他们确实有这个需求,而做饭菜的不少又是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不能为了执法方便而简单地把它们‘整死’,我们必须为老百姓的正当需求把好关,做好规范和监管。”
问题虽然有,但整体情况却不错。后厨的卫生情况良好,墙上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很规范,从业人员的各种证件也都齐备。在询问了几位从业人员关于食品安全法的一些问题后,执法检查组离开,一个临时抽检任务就此完成。
检查组“飞行检查”食品企业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营销这些新兴业态在法律上也面临监管难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是“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如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但在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困难。
勤修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问题、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现状下,消费者把信任更多给予大型、规范的食品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良好的生产规范,原料来源可追溯。形成品牌与口碑的食品企业也应珍视这种信任,做有食品安全担当的良心企业。
“这就是我们业内俗称的‘飞行检查’,就是在被检查单位不知晓的情况下随机临时进行的检查。”陪同此次执法检查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告诉记者,“飞行检查”的特点就是突然性和震慑性,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被监督对象的真实情况,发现其需要改进的问题。据了解,在此次执法检查中,这样类似的检查还有很多。
多位专家指出,新兴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和内容尽管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接受并支持其良性发展。如果把网上的小商户、个体户都打掉,遏制这些新业态的成长,整个市场的活力就会不足。政府不可能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小商户,需要第三方平台来监管小商户,政府只需监管好第三方平台即可。
专家指出,比如在微信公众号里卖食品,很难界定这是一个经营行为,还是一个维护社会关系圈的社会行为。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难以适用微商等新兴业态。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业态,这需要监管部门提前去研判、去预测,改变过去发现问题后才去监管的固有观念,还需要监管部门和产业部门时刻保持互动。这样,产业的发展和监管的安全才会共赢。
网络订餐平台的背后,有着无数极小规模的食品经营者,有的饭菜甚至就是夫妻二人在自家厨房做出来的。与大小饭店相比,对这些餐饮生产商的监管难度更大。有人建议:既然难以监管,不如全部取缔,把隐患完全消除。
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也发现,目前仍普遍存在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较弱的问题。执法检查组在检查时多次强调,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切实担负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严格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落实法律规定的进货查验、原料控制、成品检验、销售记录等各项制度,执行添加剂使用管理、食品贮存、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包装、餐具消毒等各类规定,建立健全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努力实现源头能追溯、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应跟踪、责任必追究。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负有主体责任,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是国际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在食品生产经营这个环节上掉链子。
如何把好网络订餐质量关?刘伟提出建议,首先,要找到它是谁?监管部门要摸清、走访所有的网络平台供应商,把它们纳入到日常管辖范围。其次,要求这些供应商自身必须证照齐全,其采购的原料也必须索证索票。第三,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熟知法律法规、操作规范等。
“后来这位学生投诉到我们这里,我们检查发现,涉事商家无证无照,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夫妻店,他们专给网络平台供餐,雇了几名大学生负责送饭。”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