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中的相关规定。对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而言,食品标签中致敏物质的标示就是对他们健康的重要保护。同时,也应从美国召回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因包装和标签的失误而导致产品召回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引起消费者过敏病例的发生。
关注三:兽药残留问题
兽药是养殖业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生产投入品。为防治动物疾病,保障养殖生产,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较为突出,2017年该问题占抽检问题总数的2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原料污染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建立和健全休药期制度。生产企业应遵循国家兽药相关法规,加强自律,健全良好兽药使用规范,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全程控制措施。
关注四:“食品造假”是全球问题
产地标识是食品价值的重要组成,而从国内外案例分析,食品掺假已经成为需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无力分辨”或“无意分辨”,宣称是“正宗”或“品牌”商品,卖的却是赝品。该行为尽管没有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却是对消费者的严重欺骗,属于“食品造假”,应予以高度关注和严厉打击。
关注五:网络食品与餐饮成新焦点
急速发展的中国网络食品和快餐平台,既是中国食品消费的增长点,又是新一轮安全问题和矛盾的关注点,同时,亦是政府工作中的创新点,在打磨出有效治理和监管的“中国方案”时,各方需耐心和包容。
关注六:“阴性标签”需有效管理、“养生节目”应清理规范
在国际上,以贬损同行为目标,以声称“不含有XXX”为内容的标签,被称为“阴性标签”。在我国,部分产品广告以宣称“不加防腐剂、不加糖、不加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污名化,打擦边球,具不良诱导的嫌疑,且在主流媒体中经常出现,应予以规范管理。
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大量传播的“伪科学”观点,成为谬论传播的官方平台,应予以有效治理。
与会专家表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梳理、构建和不断强化的十年,也是食品安全水平逐渐提升的十年。建立强大的自身,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舆情向好的基础。(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