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5日讯 (记者 康丽娜)在呼啸的北风里,食药监管人员穿梭于都市繁忙的街道,行走于乡村僻静的小路,成为一道美丽风景。为保障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喜庆祥和之年,我区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全力开展春节期间食药监管整治,用最严格的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所范琤琦科长向记者介绍,春节期间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概率高、风险大,需要食药监管部门加大对年货市场的监督抽检,加强风险防控和应急值守,当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守护神”。近日,她每日都忙碌于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里,与局里同事一起抽检节日热销的蔬菜、水果、粮油、肉制品等食品。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对食品药品安全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将其列入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织就严密的“防护网”,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底线。
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将日常抽检与监督检查相结合,扎实完成“规定动作”,创新做好“自选动作”。截至2017年10月份,国家食品抽检5057批次任务全部完成;自治区食品抽检10890批次任务完成11366批次,超过了全年计划;盟市旗县食用农产品抽检58023批次;发现不合格及问题食品505批次。完成国家药品检验任务583批次,自治区药品抽检6850批次。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8%,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8.3%,药品检验合格率99.7%。
全面落实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制定风险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自治区将157家食品生产企业列入重点监控对象,普遍开展食品企业体系检查和随机监督。鼓励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立项研究酸马奶、生驼乳、嚼口、奶茶粉等8项地方食品标准。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探索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推动实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全区已有3656家企业参保,保额达38.1亿元。
稳步实施食药安全创建工程,组织开展了示范创建活动,其中食品安全示范区、示范街283个、示范店10433个、示范企业204个,农村牧区食品安全示范店5260家,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示范市场共上报16家。建设食品加工园区134个,新建改造食品市场132个,引导小作坊、小摊贩进市入园经营。建成11个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处理厂,创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31家,开展“厨房改革”,推广4D管理,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等级评定率达到96.5%,“明厨亮灶”占到餐饮服务单位总数的60.6%,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开展乳肉及其制品、白酒等重点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实现了全程追溯。
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并将监管派出机构设置到苏木乡镇。截至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全部独立设置食品药品监管局,103个旗县全部设立食药监管机构和894个基层监管所。全区从事“四品一械”监管人员已到达8545人,占常住人口的3.4人/万人,在嘎查村、城镇社区聘用信息员、协管员1.73万人,标准化基层监管所达60%,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四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此外,自治区着力打造食品药品“智慧监管”系统,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中心,实现了电子公文交换传输、应急指挥、行政审批、不良反应监测、信用评价、行政执法等网上运行,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透明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开启了全区范围内食品药品智慧监管新时代。
责任在左,担当在右。自治区食药监局在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道路上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