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安防网讯 食品产业“多”“小”“散”、监管人员缺口大、监管网络不健全……昨日省“两会”上,“食品安全”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大焦点,他们建议,出台省级餐饮全程监控法规,力保“舌尖上的安全”。
现状调查:900余个乡镇餐饮监管机构不健全
民建贵州省委提交的提案显示,目前,全省有证的食品生产经营户有30万左右,还有不少无证经营、小作坊、流动摊贩,食品产业“多、小、散”突出。加之监管人员不足、监管网络不健全等因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一定困境。
据介绍,我省食品监管人员改革后不到6000人,离国家“食品监管人员应占总人口万分之三”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全省虽有567个乡镇挂牌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但还有900多个乡镇基层监管机构不健全,基层监管网络尚需完善。
此外,我省食品药品监管投入人均3.48元,与全国人均5.3元的平均数差距较大。县级及县以下食品监管经费严重不足,多数县至今没有食品抽检资金,食品监管科学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代表委员:出台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法规
食品安全如何做到不留死角?省人大代表魏定梅建议,借鉴外国优秀经验,由省人大常委会牵头,制定相关法规对餐饮健康实行全程监控。
魏定梅说,打造“东方瑞士”,是我省发展的一盘大棋,而瑞士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优秀经验,也是非常值得我省学习借鉴的。
“瑞士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得特别细致,不仅对生产流通环节层层把关,就连农作物种植时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如果我们省能从法律的层面出发,对粮食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就能从源头上遏制‘问题食品’的出现。”
民建贵州省委建议,把建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纳入我省“十三五”规划,搭建全省食品安全信息监管数据库,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云”的作用,在我省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战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动态追踪:食品生产销售拟推行记分制
据了解,省人大常委会拟修改《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对职能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等作出调整和规范,并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其中首次提出借鉴交通违章积分制,拟实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度。
草案提出采取如下记分方式:记分周期为12个月,对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的,责令暂时停业整顿(一个月以内),待整改合格后,对其记分予以清除,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生产经营行为资格。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的,整改完毕且已缴纳罚款的,记分予以清除;记分未达到12分,未进行整改或尚有罚款未缴纳的,记分转入下一个记分周期。
据悉,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已对《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并于2月25日前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年内有望正式出台。
责任编辑: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