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今年冲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18-06-01 10:03 来源:南方日报 孙嘉琳、郎慧
5月31日上午,中山市召开2018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暨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公布2018年中山市食品安全工作报告,并对冲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明确具体工作。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食安委主任杨文龙在会上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山要以创建为手段,提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他强调,未来要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总体满意度提升至80%至85%的目标。副市长、市食安委副主任徐小莉代表市政府与镇区、市直职能部门代表签订《中山市食品安全与创城责任书(2018年)》。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7年中山市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至77.96%,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在全市范围开展旨在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的“明厨亮灶”行动,目前已有9210家餐饮单位参与,占比44%。
去年食品抽查总体合格率达97.9%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徐世平代表市食安办作了2018年中山市食品安全工作报告,报告认为,中山市目前正在实施的食品安全惠民行动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例如,全市施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和“双随机”监督检查制度,已对市内的4020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发出警告及责令改正2702份;全市对于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率为98%,B级及以上占比52.6%,其中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全部达到B级以上;完成“慈善万人行”中高考等80宗重大活动和121宗集体聚餐保障工作,确保44.5万人次的用餐安全。
去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并首次发布《中山市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烧味食品联盟标准》,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4月底全市已发放食品小作坊登记证392张;此外,中山已按要求完成国家、省食品抽检计划和任务并制定和实施市级抽检计划,完成农产品监督抽检206批次、水产品监督抽检343批次、食品监督抽检1118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9%,超额完成省每年的监督抽检量;在抽检与风险的排查中,中山去年进行百日专项整治和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清网行动”,查办食品类违法案件547宗。同时,通过设立示范单位、示范市场、示范街等以促成带动效果,全市已累计建成393家示范单位,其中“名厨亮灶”示范单位145家。
全民参与营造“食安中山”文化
今年中山将冲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会议强调全民参与创建的重要性,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在全社会营造“食安中山”的饮食文化氛围。
去年,中山市镇两级已将食品安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2.17亿元相关经费。为加强部门协同,共同完善监管工作,中山市率先出台全省首个《关于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推进追溯管理制度和“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强化技术支撑,不断加强防控能力,健全食品检测机构建设的同时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在去年省食药监局组织的《食品检验工作规范》检查中,中山市以满分成绩排名第一。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方面,中山市组织实施农产品风险监测,共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样品12.7万份,合格率为99.9%;生猪“瘦肉精”等样品12.4万份,合格率达100%。
此外,会上还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的全民参与意识,努力营造“食安中山”的饮食文化。如“明厨亮灶”行动、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小作坊登记制度、小餐饮“申请人承诺制”等,进一步提高餐饮行业和市民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为此,市食安办提出应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信用中山”体系建设,落实红黑榜制度,实施有奖举报,并开展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和“你点我检”的监督抽查活动。
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将提高覆盖率
中山市是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考察的五个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之一,下月将迎来中期绩效评估。
会上,徐小莉通报2017年度镇区、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并解读考评工作情况。目前,中山仍存在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不少问题和短板,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基层监管工作基础薄弱、宣传深度不够以及部门协同力度不够等。中山市食安办要求各镇区、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未来创建工作的提升空间,并给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时间表,在6月底前做好创建试点城市的中期评估。
今年,中山将进一步提高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在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超市以及学校、医院、中型以上餐饮企业的覆盖率;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做好清理整顿和飞行检查工作;推行小餐饮承诺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源头上,今年还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全市建成8个农产品生产企业溯源系统。此外,中山市还将推进“食品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建成市食品药品安全数据中心和安全应急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