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的牵头下,山东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济南成立,首批65家囊括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理事单位通过产学研联盟的形式成为“利益共同体”,此举意味着山东特医食品行业从松散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集战略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协同创新“集团作战”模式。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在现场表示,联盟将建立特医食品全产业链创新合作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对接活动,推动医养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周庆新
“联盟是一个大家庭,联盟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开放、创新、平等、共赢’的联盟价值观,我们坚信联盟会员之间的合作将远大于竞争。” 山东省特医联盟理事长、山东农科院副院长杜方岭表示,联盟通过科研单位、企业、医院全产业链条开展技术协同创新,解决制约特医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提升特医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引擎,为特殊人群提供营养支撑。
在特医食品行业门槛提高、外企强中企弱的背景下,国内产学研“抱团”成大势所趋。
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开启了特医行业的“风口”,但正因为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颇高,更凸显出产学研合作的必要。
在此之外,另一个大背景是我国特医食品市场潜力大,被视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蓝海,但国产特医食品所占份额极为有限。据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索思卓等人于2016年的统计,国内90%以上的特医食品市场份额被跨国或者合资公司垄断,其中包括纽迪希亚、华瑞制药、雅培制药、雀巢公司等。
大会现场,有专家表示,我国涉足特医食品领域的企业几十家,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产品特色研发,而且产品在冲调性、口味、口感等方面与外企仍有较大差距。这透露出我国特医食品面临的一大问题,即配方陈旧、品种单一。同时,长期以来,特医食品一直尴尬地徘徊在药品和保健品之间,在患者甚至临床医生心目中缺乏足够认知,而这些难点正是科研院所正在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特医食品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营养支持,但目前,山东特医食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中小型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受条件和标准限制,这些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批件申请过程中迫切需要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先进成果;同时,作为食品加工产业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的食品大省,山东特医科研力量强大,也需要将手中的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