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彤) 3月31日上午,城阳街道食安办开展了以“落实‘四个最严’推动社会共治”为主题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3·31主题宣传日活动。现场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六进”等现场宣传活动,通过公众咨询、现场讲解、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执法人员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并向市民发放宣传册、海报等宣传品。
“以前购买食品时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但都没有通过有关途径去解决,今天了解了如何进行食品药品投诉,以后再遇到权益被侵犯的问题就可以进行维权了。”市民李先生说。记者了解到,市民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投诉举报,电话:12 33 1;网站 :http: //sfda.qingdao.gov.cn/。
城阳街道食安办举办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宣传日活动,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
市民每天都会购买食品或者进行餐饮消费,偶尔也会购买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在进行这些消费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记者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药品消费行为进行了总结。
预包装食品。一是到有《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家进行选购。二是查询企业备案信息,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食品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三是查看食品外包装是否有“SC”或“QS”标志、生产厂家、保质期等,确认食品包装无破损,真空包装无漏气、涨袋,不要购买没有中文标识的进口食品。应妥善保存购买凭证,以便质量投诉有据可查。
散装食品。注意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是否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餐饮消费。选择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店;老、幼、孕人群要避免食用生稀奶酪和未煮熟的食品,避免食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果蔬;要尽量减少食用生的水产品,有过敏史的人,不应食用相应的过敏原食品,如海产品等。
网购食品。一是选择正规合法的电商平台,选择持有《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商家,并保存消费凭证,以便消费维权。二是少选择冷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三是网上订餐请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餐饮单位,确保膳食能够在加工后2小时的安全时限内食用。
保健食品。一是选择有小蓝帽标志的保健食品,到信誉好、证照全的正规销售场所购买。二是查询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或产品批准文号,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保健食品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三是国家对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实施目录管理,目前功能目录品种有27种,食用时请对应适宜人群。四是应查看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应妥善保存购买凭证,以便质量投诉有据可查。五是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不能代替药物,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要轻信不法商家通过电视广告、电台广播、专家讲座等形式对保健食品治疗功效的宣传,以免上当受骗。
药店或医院购药。一是从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或正规医疗机构购药,购买处方药时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二是购买非处方药时,应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三是应查看药品包装上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并注意保存方法,应妥善保存购买凭证,以便质量投诉有据可查。四是注意识别虚假宣传,不要轻信所谓专家义诊、讲座、患者“现身说法”、“免费体检”等手段变相销售药品的诱导。
网络购药。一是网站售药需取得食品药品监督部门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查询网站是否具有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资格,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其他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二是查询药品信息,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药品数据库中进行查询。
特殊用途化妆品。一是认准用途分类是否在“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范围内,超出的都属于假冒化妆品,建议不要购买。二是查询化妆品企业信息或批准文号,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化妆品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三是查看产品包装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应妥善保存购买凭证,以便质量投诉有据可查。四是注意识别虚假宣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化妆品不能宣传治疗效果,而且化妆品本身也不可能具备治疗功效。
实体店购买医疗器械。一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可以到正规医院、实体药店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产品,如需购买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要认准销售企业是否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议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购买使用,防止因误用而损害健康。二是查询企业或产品注册及备案信息,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医疗器械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三是查看产品包装是否有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以保证货源的合法性,应妥善保存购买凭证,以便产品保修、质量投诉有据可查。
网络购买医疗器械。一是互联网销售第二、第三类器械应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查询销售平台是否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其他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二是查询医疗器械信息,可访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医疗器械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三是注意识别虚假宣传,不要听信夸大医疗器械疗效和用途的说法,例如包治百病、声称功效、适应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