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研究分析师杰西卡·拉米雷斯表示,现在零售商面临的风险是即使他们推出太多的自有品牌产品,也无法填补市场空白。她指出,梅西百货和彭尼百货两家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产品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不好,而是他们没有解决消费者的问题。
从最初的生活用品、食品到现在的家电、衣服、甚至酒店,无印良品通过其自有品牌切入消费者大脑的不再是传统营销学意义上的产品品类——想买运动鞋就自然会想到到耐克,想买咖啡就自然会想到星巴克。
以众所周知的7-11为例,其所售产品60%以上是自有品牌。7-11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研发负责人跟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合作方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发挥协同效应,保证质量也节省成本,这样提升了商品的毛利,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和品牌效应。
推动自有品牌繁荣的亚马逊就更不用说了。根据TJ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亚马逊的品牌组合已从2017年底的86个自有品牌增至137个。亚马逊基本用品(Amazon Basics)品牌出现在瑜伽垫、行李箱和机油等各种商品上,熊妈妈(Mama Bear)的尿布、铆钉家具和Wag宠物食品也在其数十个其他品牌之列。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18年最后三个月,美国商店所谓的自有品牌食品和饮料、化妆品及其它消费品的销量增长了4.3%。相比之下,前20大品牌的销售额仅微幅增长1.2%。自有品牌的日益流行,会动摇人们对老牌品牌价值的旧有确定性吗?
从零售商来说,开发自有品牌有很多好处:除了能够在供应商面前腰板更硬以外,自有品牌的产品可以省下了很多中间环节、广告成本等等,价格也可以更便宜,利润率更高。
说到底,自有品牌的杀手锏是低价,但是低价也不意味着只要比市场均价便宜,就会受到消费者欢迎。如今的消费者不只在意价格,也很重视品质,甚至个性化特色。
“你必须提供更好的东西,”欧洲冷冻食品制造商Nomad Foods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特凡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在某个阶段,问题就会出现:你为什么需要品牌?”
图集
行业高管和分析人士表示,大品牌的生产商将需要自己进行投资,以停止向零售商进一步让出地盘。科尔尼咨询公司(Kearney)首席合伙人格雷格·波特尔(Greg Portell)认为,“需要让消费者有理由关心你的品牌和产品。”
+1 CNSPHOTO提供 由于行业集中度、与自有品牌相关品类的产业成熟度等原因,日本零售业的自由品牌占有率并没有欧美国家那么高,但也非常成功。 适应本国国情 日本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