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链上预制菜|世界美食之都联盟(中国)办公室扬州揭牌,推动美食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要闻 > » 正文

食品科普课堂开讲啦!

浏览: 来源:
鲁友社区 say yes 魏宁海 新浪博客 美句 永丰论坛 goodbye 爱国古诗 永丰房产网

  吴清平

  孙大文

  开篇语:

  衣食住行之中,食为民天。

  食,是每个人人生开始就离不开的东西,也是我们日常都需要面对的事情。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饥不择食、节衣缩食;丰衣足食的现在,我们饮食有度、食不求精。

  食,不只是食品的统称,也蕴含着吃的动作。吃,不只是动物的本能,还积累着人类研究的学问。吃得不干净会闹肚子,吃得太讲究要“费脑子”,吃得不饱会饿肚,吃得过饱会胀肚子,吃得太挑剔会亏身体,吃得太放纵会伤身体。

  为此,广东省食品学会与信息时报合作,在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邀请了国内外的著名食品专家,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我们希望用生动的语言、通俗的文字、分门别类,跟大家谈谈“食的学问”。我们也希望能从读者(消费者)中及时得到反馈,以便更好了解和解答大家的疑问。

  吴清平院士

  吴清平,博士,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学会首席专家。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2项,获得省级鉴定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果3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授权85件;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10项, 其中国标8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18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广东省和广州市专利优秀奖各2项;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2014年获首届广东发明人奖,2017年获首届南粤突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是生物的一大类,是对所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通称,通常不能用肉眼识别,只有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遍布空气、水、土壤、各种有机物、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

  微生物数量大、繁殖快、代谢及生理类型繁多、很多种类易人工培养,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生产菌肥、发酵饲料、抗生素、菌苗、疫苗等农医产品外,生产有机酸、有机溶剂、酶制剂、氨基酸等工业产品。微生物在食品、酿造、石油、冶金、纺织等工业以及环境保护各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已被应用了几千年,从酿酒、制醋到生产酸奶、面包发酵等,风味各异的各色食品的生产几乎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但有不少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其中有引起食物变质的霉菌、细菌等,能引发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和诺如病毒等,以及各类食源性寄生虫。

  据统计食品安全危害中有60%以上属于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食用了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造成的。

  常见的病原性食品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来源: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常引起中毒的食品有鸡蛋、牛奶及家禽等;

  预防措施:食品煮熟、烧透,低温存放,食用前重新加热。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来源:化脓性皮肤病、上呼吸道炎症及有口腔疾患的病人;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

  预防措施:吃多少做多少,若有剩需加热后迅速冷却低温短时间贮藏,吃前加热。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来源:各种海产品中,经厨具等介质传播,人和动物被感染后可成为传播者;

  预防措施:尽量不要食用生的或半熟的海产品;夏季食用冷食品应避免接触海产品;食用凉拌海产品加食醋调味并杀菌。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来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国外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有鱼类、肉类、奶制品、水果罐头及蔬菜类等。国内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发酵类食品,密封越冬牛肉,自制的酱类,如腐乳、豆酱、面酱等。

  预防措施:彻底杀灭食品中的肉毒杆菌,避免再度感染;对于可疑食品在食用前要进行加热处理。

  总结: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非常多,包括空气、土壤、水等,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操作人员、加工设备等等。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食用发霉变质食品,这类食品即使把污染微生物杀灭,其残留的毒素仍有可能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目前,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为5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孙大文院士

  孙大文,博士,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华侨华人“六院院士”(欧洲科学院、爱尔兰皇家科学院、 波兰科学院、 国际食品科学院、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 国际制冷科学院),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主席(2013-2014)和名誉主席,《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期刊创刊者和主编。现任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食品和生物系统工程终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冷链食品智能感知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食品学会首席专家。

  荣获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冷冻研究奖(2013),国际工程与食品协会(IAEF)终身成就奖(2015),科睿瑞安高被引科学家(2015-2018)等多项国际大奖。共发表500多篇SCI收录论文,SCI的H指数高达93,SCOPUS的H指数为99,Google Scholar 的H指数为107,特别是共有54篇论文被ESI评为“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新技术与食品产业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食品产业则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要原料,通过制造、加工、提取成食品或半成品的有组织的连续经济活动。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技术的提升。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产业需求则是技术走向的航标。

  四十万年前,火的普及与使用,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二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将食品产业带入了飞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一次次的技术革命和创新,不断推动着食品产业的发展,而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也不断地激发着食品技术的进步。

  当前,食品新技术主要涉及食品加工、食品保藏、食品包装和食品检测四个方面。举例说明,食品加工方面,以新兴物理场辅助的非热杀菌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热杀菌理念,在不产生热量或产生极少热量的条件下实现对食品的低温杀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热敏性营养功能物质的降解和损失,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原有的风味、营养和质地;食品保藏方面,以物理场协同的先进冻结技术,实现了对冰晶尺寸和冰晶结构的定向控制,极大地减少了食品的质地损伤和汁液流失,解决了传统冷冻储藏中食品品质下降的问题;食品包装方面,以气调保鲜和智能包装为代表的新型包装技术正逐渐走入市场,在为食品质量保驾护航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直观、透明的食品包装解决方案;食品检测方面,结合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以高光谱、拉曼光谱为代表的光谱类检测手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快速无损检测和风险物质痕量检测,极大地保证了食品生产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然而,任何技术从发明到应用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如何以尽可能低廉的成本获得更佳的应用效果,同时确保持续、稳定的大批量生产与供给,是当前食品新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示范和推广。

  相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新技术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并将给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下转A15版)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