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保质期的设定,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普工作者云无心表示,一般厂家在设定保质期时,为保证食品安全,都会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安全余量”。同时,阮光锋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一定等于不安全,也有可能只是品质变差了。
阮光锋指出,“保质期”内的食品只是厂家给消费者的使用口感和安全性最佳的承诺。如果保存合理,且食物未发生色香味变化,过期食品也并非不能吃。比如过期面包没有发霉,也没有变硬,颜色、味道、口感正常,就可以放心食用。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食品都有保质期。在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就规定有四类食品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它们分别是酒精含量10%及以上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和固态食糖类。
云无心告诉新京报记者,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变质”多是由微生物生长导致的,如果食品本身没有细菌生长,那么食品的保质期就可以无限长。例如食用盐和固态食糖就是因为渗透压极高,无法令细菌等微生物生长。“以上四类食品只要不开封导致异物进去就没问题,食物本身不变坏。”云无心说。
还需关注食品储藏和包装条件
虽然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一定不能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就能销售过了保质期的食品。
《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或捐赠超过预包装上保质期的食品。对于盒马鲜生的做法,阮光锋认为,“虽然有些浪费,但出于法规和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企业也是无奈之举,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此外,阮光锋还强调,食物的保质期还与储藏和包装条件相关。“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就可能很快变质,虽然在保质期内,但还是变质了,也并不安全。
阮光锋还表示,尽管有些食物过期后还能继续食用,但从口感和安全性考虑,保质期内的食品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