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 实习生 左倩)曾有些国产高品质产品只出口而不在国内销售,这种情况将有改观。昨天举行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内外销“三同”论坛传出消息,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上海开始全面推行“三同”制,上海200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有望逐渐被纳入国家认监委内外销“三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民不需要费力地赴国外扫货,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品质更好的国产食品和农产品。
“同质”
“外转内”扩大企业销路
麦德龙是上海首批试点“三同”制的企业。企业中国区总裁席龙从浦东店冰鲜专柜内拿出一包100多元的烟熏三文鱼切片后表示,一模一样的产品,算上物流、清关、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在德国的售价要高出中国两成。“中国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把原本只出口到国外的高品质产品内销,中国消费者得到实惠、中国出口企业扩大了销路、商场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一石三鸟’的好办法。”席龙毫不掩饰对“三同”制的认可。
“同标”
“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调整市场结构、转为‘内外并重’型,迫在眉睫。”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董超指出,当前我国供给的矛盾不是量上不够,而是质上不足。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良性的质量发展,只有加大有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才能激发经济活力。
推动出口食品行业洗牌
“同线”
上海鼓励“三同”制,或将推动出口食品行业的洗牌。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总裁濮韶华坦言,一些原本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出口型企业,原本执行的标准并非国际一流水准,即使实行“三同”,也只能内销品质一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被淘汰的压力将十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