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亮 本报记者 唐 燕
放眼龙南,城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森林覆盖率达82.16%,全县绿地面积有6.2平方公里,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4%、41.4%。绿色名片也让龙南连获殊荣,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省生态宜居城市。龙南还积极发展以旅游、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并以融合发展为方向,打造“客家、生态、乡村、养生”四大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路。
近年来,在龙南的就业扶贫对象中,“4050”人员和残疾人比例较大。为补齐扶贫短板,该县专门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创办就业扶贫福利厂。这家公益性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聘请专业团队管理,加工服装及仿真花卉、圣诞树、彩灯等产品。目前,这一改革创新的就业扶贫举措,让264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其中包括40名残疾人。在此基础上,该县在全县设立乡级外发加工点27个、村级扶贫车间26个,开辟了一条就业扶贫的新路子。
濂江南岸的建设,仅是龙南将县城当作旅游景观打造的一个缩影。该县利用县域自然生态禀赋和地貌特点,塑造“古、雅、绿、静”的生态环境,以打造“三江六岸”为中心,建设金鸡寨公园、东湖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以及6公里滨江生态景观工程等,并在县城和生态景观之间修通路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山水型生态城市。
在播种希望、万物复苏的春季,记者走进龙南。这里工业经济凯歌高奏,民生事业亮点频现,城市宜居魅力彰显……与这发展情景相呼应的,是一路飘红的数字及接踵而至的荣誉:去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2.8亿元,增长9.8%;财政总收入16.58亿元,增长8%。这一切,得益于龙南在工作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新的思维和观念,推动各项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绿”字领头,打造生态家园
在招商模式上,龙南围绕稀土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轻工、食品药品四大主导产业,创新推行驻点招商和组团招商,引进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和“高、精、专”产业链配套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新引进的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园聚集了10多家同行企业,实现园内电路板、化工、电子组装一条龙。
精准发力,提升百姓幸福
“新房子很快就要建好,真是太高兴了。”日前,当看到位于县城的金塘花苑项目正在铺设管道,夹湖乡松湖村村民廖石森欢喜地说。廖石森长期居住的村庄距离圩镇七八公里。同廖石森一样,龙南有2万多贫困人口生活在偏远村落。
如何让这部分人搬出山区摆脱贫困?龙南实施了金塘花苑扶贫移民搬迁引农进城进园试点项目。历经3年,探索出一条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工业园区转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整合碎片化政策建设实施的金塘花苑,既可让7000多名贫困农民搬出深山,又可为工业园区增加劳动力约3000人。
位于龙南县城的濂江南岸,规划之初只是作为防洪堤。近年来,龙南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建设中创新融入绿色元素,把原本单调的堤坝铺上“生态网”。如今,绵延数里的濂江南岸,不仅具备防洪功能,还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龙南工业起步早、发展快,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总量仍不够大,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不高等。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追赶跨越?“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龙南决策者一语中的。
龙南还出台了《重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便利直通车若干规定》,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改革,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单项行政审批时间“三个缩减30%”。此外,深化安商扶商工作,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制定“一企一策”“一企多策”帮扶方案,帮助解决融资、用工等生产经营难题。
2015年,龙南汇森家具等11家企业通过帮扶纷纷增资扩产,增资额达1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6家;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创新驱动,激发工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