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在全国,我们大米产业的标准配置是大米加工、米糠榨油、稻壳发电。其它副产品需要富集处理,比如说,现在这个白炭黑和稻壳灰的处理,因为单体米厂的产出量小,我们慢慢就在集中处理。像这个稻米油的深加工,包括谷维素、米糠和米糠脂这块,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在全国有很多点,要把它集中起来。
金龙鱼大米产业链模式在很多方面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是稻壳发电,还有米糠榨油,稻米油的精炼,米糠蜡的制取,还有米粞粉在食物里边的应用等等,都比较成熟。
人们对高端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金龙鱼一直在做高端
新华网:益海嘉里的大米品牌,高端的有金龙鱼系列,其他还有香满园,金元宝。您觉得目前市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大米,你们在大米市场上是一种什么战略?
孙志刚: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升后,它对这个高端食品的需求是很大的。消费者对品牌质量有需求,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原先那种模式上,它不是把这个品牌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是想着怎么样去降低产品成本,这样的话,你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话,消费者会产生信任缺失。实际上,如果真有好的企业,提供好的产品,消费者愿意花钱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我认为高端食品的需求量是非常非常大的。
新华网:是不是这个高端的产品也是金龙鱼今后的方向?
孙志刚:做高端产品是我们的优势,但中低端产品我们也充分供应。我们是充分市场化的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新华网:在五常,您刚才讲到没有一例违约订单。你们怎么做到让农民愿意卖给你不卖别人?
孙志刚:我刚才讲了,做订单必须是个多赢的买卖。价格是由市场说了算,我们和农业合作社签订的订单价格实际上是个保底价,收购时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我们仍按订单价格收;反过来,收购时如果行情高于订单价格,你就涨到农民接受的价格收就行了。反正我就是随行就市、比市场价格贵,认头“吃亏”我也要保证把订单的量收够、收足。时间长了农户对我们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对我们这种模式也比较认可,推进起来也比较容易。
希望中国由水稻种植大国真正变成水稻生产加工强国
新华网:您做米业这块有多长时间了?
孙志刚:三年。
新华网:从事这个行业,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孙志刚:全世界水稻七亿吨的产量,中国占了两亿多吨,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中国在粮油行业这里面,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等,唯一能与和世界级粮商相抗衡的,只有在水稻这个方面。中国又成规模,又是天然种植,又有市场,又是产量大国,在这块,我们这个企业一定能走到前列。我们这个企业在米业经营的过程当中很困难,我们集团在这个版块一直是不赚钱。
新华网:不赚钱?
孙志刚:对,到现在也基本是能够打平。因为我们前期的投入太大了,研发的投入,市场营销这种投入都很大,现在还不怎么赚钱。
但是我们还一直坚持做,我们认为这件事如果做成功了,它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抱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做这个事情。我以前不是做这个行业的,我是在我们集团其他版块做,那个版块很赚钱,你每天很舒服。但是到这个地方后,每天不赚钱,每天还有新的事,很辛苦。但是这个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就是我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做成功之后能够把我们中国水稻生产由水稻种植大国真正变成水稻生产加工强国。而且我们这个可以复制,复制到其他地方去,比如到东南亚、泰国、越南和其它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做。
所以,我觉得做米业这块不是说亏多少钱、赚多少钱的事情,而是从企业的社会效益、从业操守方面,不管是对我们企业来讲,还是对我个人来讲,都很重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中国真正由水稻种植大国变成水稻生产加工强国。(肖进安 欧阳小洁)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