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常见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个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
前段时间,辽宁农民王承德卖“太岁”赚数百万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近日有网友称,河北香河村民小李也发现了一只“太岁”,重达80余公斤。小李表示,希望能有专家帮助鉴定一下“太岁”的价值。小李的母亲则希望能用这个“宝贝”换来收入,为儿子讨个媳妇。
当着记者的面,小李和一名网友合力将这块肉团放在电子秤上称量,重量定格在80多公斤。
小李说,自己将“肉团”弄回来时,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存放,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味道,于是就割下来一小块,放在锅内煮了一下,感觉不太好嚼。切一块烧了一下,烧过之后遗留黑色的碳化物。
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太岁”分纤维状“太岁”和肉胶质“太岁”两种,纤维质“太岁”产于大山,无弹性,近灵芝;肉胶质“太岁”产自大地,有弹性,有肉质纹理。“太岁”生长十分缓慢,一年只生长5%。
回顾 媒体报道辽宁农民卖“太岁”赚百万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香河县安平镇某村小李的家中,见到了这只“太岁”。只见一块外表黑乎乎的肉团状物体躺在村民的库房地面上。这块“肉团”触感柔软而有弹性,摸起来有少量黏液,闻起来并无任何气味。肉团有个切口,从切口往里看,里面呈现半透明的肉色,看起来和牛皮筋有点儿相似。
小李和父亲用三轮车将“肉团”带回,放在了库房里。“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东西好像就是太岁,听说有药用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法晚记者发现,随着“太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一些收藏家开始专门收藏“太岁”。
1.本质为何尚无定论 药用价值未经验证
大家稀奇围观的同时,很少有人知道“太岁”是何物。
有媒体报道,“太岁”肉灵芝是天然形成的,由很多不同菌体慢慢聚合在一起,形成菌体团。对此,张惟材表示,太岁的形成和其生物学本质尚无定论,这些只是推测。
发现 有人花数千万收藏数千太岁 欲开博物馆
河北石家庄有一位企业家王先生称自己收藏有数千个“太岁”,大小、形状、重量各不相同。他是从10多年前开始收藏的,这些“太岁”来自全国各地,已经花费了数千万元积蓄。
古代典籍里有记载
“太岁”里面普遍含有细菌和霉菌,有细菌霉菌的就会有蛋白质和核酸,而核酸代表生命体的存在。现在尚不能界定哪是细菌核酸,哪是“太岁”核酸,所以下结论说“太岁”里面含有核酸为时尚早,还需要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2.“太岁”是“太岁”菌代谢的产物
“‘太岁’是一种客观存在,实体就是‘太岁’菌代谢的产物,同时又是营养物。通俗些讲,‘太岁’实体就是一个大肉块。”王朝江表示,“‘太岁’菌不是一种,而是一类”。
今天上午,法晚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网上也有人出售太岁,标价为5000元每斤。网上的这名卖家表示,自己所售太岁肉肯定是真的,太岁是从东北购入,切开零售。
他解释,尽管“太岁”实体生于土壤中,但是“太岁”体内没有土或者石块,而有的“太岁”实体切开后里面又是空的,这说明“太岁”实体是向外膨胀着生长的,当外界能量不足时,“太岁”菌会把在向外界摄取能量时代谢生成的“太岁”肉作为食物消耗。
王朝江说,对于“太岁”的本质,目前学界的解释比较乱。“从生命体上来说,‘太岁’含有很多细菌和少量霉菌,这是客观存在的;从成分上来说,含有多糖、蛋白质、核酸。”
小李的妈妈向记者表示,家里无意中得到了这么一个“宝贝”,感觉很稀奇,现在儿子还未婚,希望能靠着这个“宝贝”为儿子赚回结婚的费用。
观点交锋
由于在古代药典上有记载,民间也有人开始试着将其作为药用,据说对肿瘤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些功能还缺乏系统的药效学实验数据支持。
记者发现,有关太岁的新闻常见诸报端,但对于太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其药用价值,目前尚无定论。
此后的一年间,王承德基本上是在卖“太岁”中走过来的,“太岁”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由最初的一斤一万卖到一斤十万。如今,一年过去,“太岁”最终给王承德带来了将近300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太岁”时常见诸报端。近期较为轰动的一则有关“太岁”的新闻报道称,2015年3月,辽宁农民王承德意外获得140斤“太岁”,几乎在一夜之间成“网红”,甚至被称作“王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