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主题演讲。资料图片)
新华社贵阳7月10日电题:中国誓以大数据“捍卫”食品安全
新华社记者赵博李黔渝程云杰在中国西南城市贵阳,用手机下载一个“食安测”客户端,买商品时扫描条码,就可以查询到最新检测报告,厂家信息也一目了然。这是贵州省利用大数据打造的“食品安全云”工程,目前涵盖全国2万多家企业。这项工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支撑、消费者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模式。“让老百姓吃得用得更放心。”北京华联超市贵阳鸿通城店店长杨涛说。像这样的“数据网”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多。应用大数据技术,中国的政府、企业和检测机构,共同努力捍卫着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长张来武发表主题演讲。资料图片)
正在此间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如何借助大数据让食安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透明,成为与会专家业者的热议话题。
“大数据对食品安全管理起到‘补天石’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食品安全需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监管、法制等方面层层把关,现代科技发展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复杂。近年来,镉大米、福喜事件、食品添加剂违规等问题时有见报,每一次都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管理是政府管、企业防、公众懵。”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长张来武说,利用大数据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覆盖,并建立起快速抽检检验、快速抽查为一体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以盛产优质稻米名扬全国,却因市场上充斥假冒产品而备受困扰。如今,遍布各生产区的摄像头、扎根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将数据导入农户的手机与中心云平台。研发这套溯源系统的亿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说,系统联通五常市的293家米企、4000多家合作社,保真溯源让公众识伪、防伪。“‘五常大米乱天下,天下大米乱五常’将成为过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消费者能够更为便利地加入监督行列。邬贺铨举例说,今年5月,上海市长宁区查处了两家非法加工出售河豚的餐饮店,其依据就是“大众点评网”上的食客差评。在这个东部大都会,工商部门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设了中国首个网购消费评价意见收集平台——“网购大家评”,包括17家设有专门端口链接的网站,供消费者“吐槽”或是举报。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认为,大数据建基于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这张数据网一旦成形,政府不再是被动执法,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贵阳市,消费者正用“食安测”APP扫描商品条形码查看商品相关信息。资料图片)
去年9月,中国科技部在珠海发起成立食品安全第三方检测诚信联盟,涵盖39家检测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依靠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指引。
此次贵阳论坛年会上,中粮集团、贵州茅台酒、贵阳老干妈等百家企业联合发布《食品企业诚信倡议书》,承诺将主动接受这个第三方检测联盟的检测。“大数据带来的监管模式转变,进一步促使食品生产企业有所行动。他们为了生存和品牌,更加自发参与到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中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说。从“政府管、企业防、公众懵”,到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消费者使用、媒体监督和第三方检测的良性互动,大数据技术功不可没。“聚集食品安全的大数据,已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创新机制的有效探索。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说。(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1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