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宝能真正尝到了房地产的甜头,而且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地产发展模式。姚振华认为,房地产继续往下走,必须配合城市发展往新区走,而往新区走又必须防止所谓的“鬼城”和空心化问题,这样一来,能主动配合城市发展,承担起城市综合运营功能,既盖房子同时还能拉动人群、消费和产业,为城市发展“输血”的地产商,将更有竞争力并更能持续发展。
宝能最新披露信息显示,目前集团已在30多个城市拥有40多个大型项目,已建成和在建的物业总价值超过1500亿元,加上未建的规划,物业总值将超过3000亿元的规模。而在公司2015-2019年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宝能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成为综合物业开发和运营领跑者,每年30%以上复合增长率的目标。
在深圳市领导向他了解“万宝大战”之时,虽然当时的王石对他颇有微词,但他依然强调:“其实没有那么激烈,主要是媒体炒作,我们一直与万科在做良好的沟通。”并且再次表达对王石的欣赏,“王石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是地产界的老大哥。”
华商韬略想办法搞到了一份前海人寿的内部册子《姚振华董事长论管理》,这些简短、精炼的内容,应该是姚振华本人的心声,其思想、理念和作风,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一个楼盘就价值相当于一个不小的房地产公司,这仅仅是姚振华物流和地产版图中一个稀疏平常的案例。在外界以为其进攻万科是蛇吞象的背后,姚振华的地产雄心,以及已经拉开的阵势和积累的底蕴,已不输某些一线大牌地产商。
此后至今的4年多时间里,前海人寿像坐着火箭一般,以外界看不懂的速度神话般的崛起:2012年,注册资本10亿,当年年底总资产只有17.3亿的前海人寿,2013年注册资本25亿,当年年底总资产超过170亿;2014年注册资本45亿,当年年底总资产超过560亿;2015年注册资本85亿,当年年底总资产超过1559亿;而到2016年3月底,前海人寿的总资产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
与外界想像的霸蛮不同,姚振华是一个善于修正错误的人。其下属评价说,他只要觉得某个事情可大有作为,就会火速布局,并且力争短时间内获得领先的成绩。但只要实践下来,发现自己存在决策失误,他则会快速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而且,无论此前已投入多少,都会壮士断臂,尽早离场,绝不恋战。从此,也可以预计,万科争夺战,最终不会出现一些舆论认为的血流成河的多输局面。
2015年8月,姚振华兄弟以累计近70%的股权,控股了主营自动化相关设备及服务的香港上市公司——之成份股,进入到沪港通名单。而自他们接手以来,中国金洋的市值也迅速从8亿港元蹿升至200亿港元,依然是神话般的崛起。
全球拥有最多超高层建筑的绿地,2004年开始发力超高层建筑。当时,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敏锐地发现,中国几乎每个中大城市的领导人都有一个超高层地标的梦想,于是投其所好,以超高层为杀手锏快速在全国崛起,不但以城市地标缔造者大幅提升自己的形象,而且抢占到诸多城市最黄金的地段及商务资源。
(责任编辑:DF207)
数据显示,前海人寿的高管团队平均在金融从业超过20年,中层管理干部也平均从业超过10年,这些人不但能征善战,而且拥有丰富的人脉和业务资源。一个可能的事实是,在前海充满诱惑的激励机制下,这些人爆发出了最大的能量,进而让前海人寿的发展速度甚至超出姚振华本人的预期。而宝能系多年的商界耕耘,以及对众多地方的投资承诺,也为其快速铺开渠道,获得资源提供了便利。
公开信息显示,姚振华也是个对政治政策保持高度敏感,并且酷爱思考、学习的人。有人评价,他对政策的把握和解读都非常到位,而且喜欢钻研领导的讲话,尤其是话中话。他的产业布局也都是在跟随政策的方向走。
依靠全产业链,姚振华很快在农产品行业获得成功,甚至把蔬菜出口到东南亚,也获得了第一桶金。“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超市扩张得很快。”他介绍说。
与此同时,前海人寿的经营版图也迅速走出深圳,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还向保监会申请了设立香港子公司,4年获得超过很多保险企业10年甚至更大的成绩。
依托此天时、地利,宝能系在这里规划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发展计划——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配有高328米地标式建筑,集地标性甲级写字楼、国际时尚购物中心及高端专业市场于一体的深圳宝能中心。同时,宝能还正将原来的笋岗仓库升级改造成集各类仓储、货场、海关检验场、专业市场、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物业于一体,总面积将近200万平米,年交易额预计突破500亿人民币的深圳笋岗物流园区。
除在内地股市不断凶猛出手,姚振华兄弟还在香港资本市场也有染指。
前海人寿成立不久,但工、农、中、建、交和邮政储蓄等大型商业银行,众多保险销售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证券公司,甚至陆金所这些的新兴互联网金融巨头都已是其“好基友”。此外,在开疆拓土上,前海几乎每个月都有分公司开业,相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其他业务和资源的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