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开始,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进入急速老化阶段。台湾当年年轻人口爆炸式成长,现在变成老年人口爆炸式成长。23年之前,也就是1993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进入“老龄化社会”。上个月底,这个比例达到12.7%,预计明年会突破14%,进入“高龄社会”。9年以后,每100个人口中,会有20位在65岁以上,正式进入“超高龄社会”。
从老龄化进入高龄社会,台湾地区用了24年,与日本相当,但是从高龄进阶至超高龄社会,只有8年,相较于欧美有数十年的时间,台湾地区的老化来得又急又猛。
快速老化的来临,表示失能人口将大幅增加。根据预估,巴氏量表70分以下,或虽达70分但因行动不变(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s的8项有5项无法独立完成),或失智(简易心智状态问卷SPMSQ答错6题以上)无法正常生活者,加起来的人数,今年会达到78万,5年后达到88万人,10年后达到104万6千人。
像长照那种经常性的保障先不论,就讲最基本的“行”吧。理论上,我们有无障碍出租车,实际上呢?一般用APP或电话叫车,6分钟以内可达。同样号称有无障碍车辆的无线出租车台,请问在台北市要叫到一辆需要多久?答案是在绝大多数状况,必须在2天前预约,而且还不一定有车。
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没有善用市场机能。台湾“交通部”对于改装成无障碍车辆的出租车有奖励,申请到的每辆补助约40万(新台币,下同)。这很好,问题在于,“交通部”同时规定搭载行动不便人士,必须和普通出租车一样跳表收费。目前全台只有400辆无障碍出租车,其中还有不少平时兼营载观光客旅游,但光是双北对无障碍出租车的实际需求至少是800至1000辆。需求大于供给,但又不准多收费,一定造成供给不足,也就是名义上有,但叫不到。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交通部”应当假设自己是职业驾驶人或车行,算算看,如果花160万左右买厢型车,再装上无障碍设施,扣除可申请的补助,再加因为照顾行动不便人士上下车所需多花费的时间成本,要怎样的费率,才可以达到驾驶一般出租车的报酬率,而且不会低于载观光客旅游的报酬率,然后依此订出无障碍出租车的特殊费率。如果有意要鼓励,那就比这个费率再抬高些,让报酬率高一筹。如此一来,市场机制就会让无障碍出租车源源不断供给而来,行动不便人士将可以很容易叫到车。没有错,车资会比一般的出租车贵,但比叫不到好,也比目前所通行,私下被要求多付50到100元的不法行为要好。
残障人士就算叫到了车,到了车站,又是一场战争。以台北车站为例,如果是要搭高铁,从地下停车场进入地下一楼的高铁候车大厅,有一半的机会无法下月台,因为只有第一月台有电梯可以下去。如果是第二月台,要先搭电梯上到一楼(位于车站大楼外部的空地),推轮椅从室外进入车站一楼大厅,然后搭电梯到月台。
高铁有第七车厢,专供残障人士使用,是一个贴心的设计,值得喝彩。但是,高铁到站以后,从月台上去车站大厅的电梯只有1部,所有残障的、有大件行李的、推娃娃车的,都得靠那一部。就算现在,绝大多数高铁抵达台北或高雄车站月台后,要等3到4趟满载的电梯后才排得到。未来失能人口大增,可以想见的,从台中到台北高铁坐了50分钟,但在月台排长龙等无障碍电梯出站又要50分钟。而且随着人口老化,这样的队伍会一年比一年长。
以上举的例只是“行”而已,其他“食”和“住”也是问题,行动的辅具则是另外一种需要。
台湾没有做好人口快速老化的准备,这是危机,也是未来的商机。如果新当局能够了解到市场的力量,修正“法规”,创造诱因,以上问题几乎都可以获得解决。例如食,随着人口老化,专供老人食品的中央厨房会兴起。再如辅具,一定会多样化、价廉化、安全化。我们希望有关单位要有这样的憧憬和抱负,全力以赴,藉由市场力量,解决老化问题。
【朱云鹏/台湾大学教授】
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