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学艺,形成独特生产工艺
几年间,湖北绿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优质的商品,深挖产品文化内涵,用创意来包装产品,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并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使“绿珍”系列产品迅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襄阳政府网消息】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襄阳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上,包装精美、小巧玲珑、创意十足的绿珍压缩银耳脱颖而出。绿珍压缩银耳只是“绿珍”系列产品的代表,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旅游商品“明星”,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1月26日,湖北绿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锦涛接受了笔者的采访,揭开了“绿珍”神秘的面纱。
2007年,湖北绿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葛根保健药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刚一面世,就与河南一家公司签订了400多万元的订单。“刘秀葛枕”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
2006年,张锦涛的葛粉制造厂与258家野生葛根资源管理户和660名天然葛根采集人员,共同组建了保康县绿珍野生葛根专业合作社,并成立了湖北绿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绿珍”品牌的发展之路。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打击再次降临。由于没有经验,他在河南购买的设备根本无法使用,几十万元钱打了水漂。那段时期,他自责、反省过,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后来,他筹资50多万元重新购买设备,葛粉制造厂顺利投产。“绿珍”牌野生葛粉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10年,“绿珍”葛根系列产品实现农超对接,成功进驻武商量贩超市,并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此后,张锦涛又开发出了葛茶、葛根粉条、葛枕等“葛”字头商品。
近年来,随着旅游“二次创业”浪潮的掀起,外地人纷纷涌向襄阳。如何让游客记住襄阳?或许一件旅游商品能让人印象深刻。汉光武帝刘秀与葛枕的故事至今还在家乡广为流传。“何不将文化故事融入产品中?”张锦涛突发灵感。
华丽转身,山货成俏销旅游商品
随后,张锦涛利用野生葛根资源和山珍产品,结合帝乡文化和养生文化,陆续开发出“葛言”“山语”“杂谈”“腊话”及六款山珍挂面等系列产品。张锦涛表示,好的品牌故事是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情感”切入点,更易激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意识。此外,在策划公司的推动下,湖北绿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水河、尧治河景区联合推出印有“香水河”和“尧治河”LOGO的土特产,丰富了景区旅游商品,深受游客喜爱。
2004年,张锦涛拿着多方筹集而来的资金投资建厂,并于当年8月注册了“绿珍”商标。在亲友的帮助下,张锦涛按照传统的方法制造葛粉,结果,出粉率极低,粉质也很差。土法不行,他又采用别人介绍的“流槽沉淀法”,但还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保康县地处荆山山脉,拥有丰富的葛根、食用菌等奇珍山货资源。小时候,张锦涛家境贫寒,父母工作之余替村民代销山里的农产品。
“本来就资金短缺,若不能提高生产力,持续做无用功的话,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张锦涛决定外出学习。他先后前往江西、湖南等地近30个葛粉制造加工厂,边打工边学艺。通过不断创新、反复实践,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制粉方法。
下岗失业,葛花点燃创业希望
提起张锦涛的葛根情结,还得从1993年说起。当年,张锦涛进入保康县土特产公司,从仓库保管员做起,最后被公司派往驻汉办事处,成为业务骨干。一次,公司委派他去武汉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他在会上看到一种山野产品——葛粉颇受消费者青睐。“家乡野生葛根资源丰富,如果将它们开发出来,市场前景一定广阔。”张锦涛当时想。
张锦涛查阅资料得知,荆山人民有采葛、捣葛、制葛的传统工艺及食用葛粉的习惯,但保康野生葛根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凭着多年在商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张锦涛觉得开发此项目大有希望。从此,他便走上了投资开发野生葛根的创业之路。
2003年,公司破产,张锦涛失业了,焦虑、困惑、迷茫成了他当时生活的全部。一天,他去深山里的姥姥家玩,看到荆山上盛开的紫色葛花,顿时眼前一亮,那一刻,灵感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