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完善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和第三方为补充、乡镇快检筛查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省级医疗器械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磁兼容实验室。加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编制按照与其承担的检验检测任务相适应的比例配备。食品、中药材产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具备对常见微生物、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等指标和地方特色食品、餐饮具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质量自检机制,防止不合格食品、中药材进入市场。制定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快速检测室建设标准。到2020年,农产品交易市场快检设备配备率、农产品批发市场快检实验室建成使用率、县级快检车配备率、乡级监管机构快检箱配备率均达到100%。
一、总体要求
(四)严控风险隐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健全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和预警防控体系。开展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安全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检,及时发布监测信息、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确保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和信息共享。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强化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
(三)严防餐桌污染。从满足普遍需求出发,着眼健康营养,推动餐饮业质量安全大提升。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食品安全状况及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强化农村聚餐等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重大节日等重点时段的巡查和监管,严防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到2020年,获证餐饮服务单位100%实现“明厨亮灶”、100%实现餐饮具物理消毒或集中消毒。全面落实量化分级管理。推广兰州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模式,实施“地沟油”综合治理,严防“地沟油”回流到餐桌。
(四)强化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选好配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领导班子。任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时,要征求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意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检查员队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技术职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落实好薪酬待遇。配强配齐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人员,配备村(社)协管员并将工资报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教育培训,切实提高监管执法和检验检测能力。
(三)建立智慧监管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围绕食品药品行政审批、监督执法、检验监测、应急管理、风险评估、信用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领域,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监管业务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实施“互联网+食药安全”行动,推行网上行权和在线政务服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数据标准规范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构建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大数据中心和监管信息资源体系,用信息化手段监测食品药品安全态势。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含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组织保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全面落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全面提高,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严格过程监管。严把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关。推行监管网格化、检查表格化、责任公开化和记分管理等监管模式,强化食品药品原辅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贮存运输(冷链物流)全程监管。加大对米、面、油、肉、乳、饮料等大宗食品日常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频次。严格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重点品种和农村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强化特殊药品管理。全面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药品购销“两票制”。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等新业态监管。
二、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的直接责任,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食品药品生产企业风险自查自改和问题报告制度,推动食品药品企业完善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记录制度,形成上下游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强化违法违规企业主体责任追究。
(2017年10月31日)
(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的政策,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盘活药品批准文号资源,促进医药行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围绕中成药新产品研发、中药制剂、中药提取、饮片加工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推动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大宗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规范化种植。加快重离子治癌装备研制和注册上市,促进重离子治疗生物医学应用产业发展。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支撑体系建设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流程,缩短时限。推动特色食品药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省建设现代食品药品工业示范基地,带动食品药品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健康甘肃建设。
(一)促进食品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规模达到食用农产品规模的50%以上。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持食品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乳制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一)坚持党政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切实履行好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主要负责人同为第一责任人。完善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制度,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卫生城市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切实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人、财、物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四有两责”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组织开展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领导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双安双创”行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四)构建社会共治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完善食品药品12331、农产品12316投诉举报体系,完善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妥善处理、应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运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公益、科普宣传,持续开展投诉举报宣传月、食品安全周、安全用药月等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投保学校食品安全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