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5月19日消息(记者 周羽 通讯员岳俭宣)5月19日,记者在广东检验检疫局举办的落实供给侧改革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宣贯会上了解到,广东(深圳、珠海除外)已有51家出口食品备案企业上线国家认监委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产品涉及速冻点心、调味品、糕点、饼干、果仁、冰鲜肉、蛋制品等多种食品。广东市民将不需要费力赴国外扫货,在自家门口就可轻松地买到优质优价的食品。
“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和内销食品农产品在相同的种养殖基地、果园和食品加工生产线生产,内外销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体系标准遵循进口国(地区)或国际标准。企业生产主要依据进口国(地区)或国际标准,如果国内的产品标准指标高于出口标准,则依据国内标准,即产品标准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据了解,我国目前共有近两万家出口食品企业,每年约有货值500多亿美元的食品农产品输往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对出口食品企业实现注册备案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出口食品企业除须符合本国法规和标准外,还须符合进口国的法规及标准要求。同时,出口食品企业普遍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并且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国际通行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的出口食品企业2200余家,因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相对较高。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9%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多为代工型企业,在国内没有自主品牌(或不知名),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适应国内市场环境,优质但不优价。因此,在国内很难买到出口企业的优质产品。
质检总局2016年在出口食品企业启动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帮助广大出口食品企业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将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完整复制到国内市场,真正保证内外销“三同”,取得消费者信任。二是将有监管保障的权威的“三同”企业及产品信息向社会发布,方便市场、消费者识别和购买。三是推动优化国内市场环境,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复制国外对我国出口食品的购销体系,帮助出口企业在内销市场实现“优质优价”。
今年5月10日,国家认监委“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向社会开放“同线同标同质”企业及产品信息。国内首个“同线同标同质”食品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和线下体验中心同日运营,首单消费订单通过交易平台产生。这标志着“同线同标同质”食品即日起正式投放国内消费市场,“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有供港食品、供日韩食品等交易平台陆续建成运行,378家企业、1500多种产品录入信息平台。
广东(不包括深圳、珠海)有1200多家出口食品生产备案企业,位居全国第二,也是供港生鲜食品量最大的省份。供港生鲜食品一直保持高品质得到社会广泛赞扬。2015年3月开始,在国家认监委的推动指导下,广东检验检疫局成为首批“同线同标同质”试点局,将供应香港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复制到境内市场,促成首个供港食品企业产品集中采购中心落户广东省江门市。
据广东检验检疫局介绍,进入“同线同标同质”平台的企业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企业获得出口备案资格并有实际的出口业绩;二是企业自我声明投放内销市场的产品符合“同线同标同质”相关要求;三是加工企业需获得HACCP认证。通过“出口企业备案+企业自我声明+第三方认证”模式,以及信息平台与交易平台对接的溯源机制,确保相关企业及产品真正达到“同线同标同质”。消费者可登录相关交易服务平台选购,并通过国家认监委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查询验证。
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有利于缩短国内外市场由于标准和管理要求差异导致的“质量差距”和“信任差距”,是推进食品供给侧改革、实施食品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帮扶出口企业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改善民生消费的实际行动。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改善消费品质,满足国内中高端需求。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买到与国际市场同样优质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帮助企业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市场空间,降低成本风险;对于国家来说,能够优化国内供需结构,引导消费回流,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建设三同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企的事业,广东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邓旭旗表示,将举全局之力推动“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的落实,加大“同线同标同质”宣贯力度,通过落实出口食品企业逐一帮扶行动计划,指导出口食品企业建立实施有食品防护功能的HACCP计划,大力推动HACCP认证,引导食品企业将出口产品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运用到内销生产上,切实提升内销产品质量。指导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积极上线“同线同标同质”服务平台,借助平台拓展国内市场。同时,继续加强出口食品企业备案和认证联动监管,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督促企业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确保企业内外销食品持续符合“同线同标同质”条件。
广东新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洁明说,公司生产的饼干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投放国内市场的产品将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以良好的质量争取消费者的青睐。
背景素材:
建设“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不但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也给中国13亿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1.这项工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催生而出的?
近两年来,国内消费者赴海外,如日本大量抢购马桶盖和大米等消费品和食品,但经调查,这些大多是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的出口的产品。
究其原因,虽然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的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有近20000家,出口产品的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多为代工型企业,在国内没有自主品牌(或不知名),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适应国内市场环境,优质但不优价。因此,在国内很难买到出口企业的优质产品。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听取质检工作汇报时,要求质检总局要发挥职能优势,拿出过硬的措施,促进出口企业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的标准生产内销和外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即“同线同标同质”。
为落实领导批示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质检总局2016年率先在出口食品企业启动内外销“三同”工程,并列为质检重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