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新宠”代餐别随便吃
专家提醒:代餐并非适合所有人,且不宜长时间、单一食用
代餐产品让能量摄入变得可控。
信息时报记者 刘芳 摄
□信息时报记者 刘芳 实习生 彭木华
近年来,具有高纤维、低热量、易饱腹等特点的代餐食品开始在爱美人群中流行起来。瞄准这个商机,蒙牛、娃哈哈等企业纷纷推出代餐减脂产品。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我国代餐市场将继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内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乱象。对于种类繁多的代餐食品,健康专家提醒,代餐产品并非适合所有人,更不能长期单一地食用。
食品企业爱推代餐产品
代餐食品通常指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能够为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目前市面上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饼干、代餐粥等。随着市场扩容,乳业巨头蒙牛、娃哈哈等众多食品企业都推出主打代餐减脂的产品。以最常见的代餐食品之一——谷物酸奶为例,今年,卡士推出代餐新品双倍蛋白风味发酵乳、蒙牛推出慢燃奶昔、老牌乳企完达山也推出一款纤维乳等。
价格方面,记者查询京东、天猫超市电商平台发现,代餐食品的种类繁多,而不同品类的价格也有所不同,跨度较大,单价从24元~250元不等。如健元堂薏米红豆燕麦饼450g价格仅需24元、碧生源小饼纤维代餐饼干20袋装59元;代餐奶昔中,康宝莱代餐粉奶昔750g或780g2罐装475元、汤臣倍健代餐粉奶昔450g218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介绍,中国代餐食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专业公司或保健品公司为主的专业线代餐产品。现阶段,整个代餐产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代餐型的产品功能更加丰富,也越来越多的快消品企业涉及。“从产业端来看,目前整个中国的代餐产品销售应该在120亿元左右,随着新生代人口红利不断的叠加以及消费升级,未来几年的增长应该会超过双位数。”
不少代餐选择微商渠道首发
根据去年3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发布的《2017中国微商行业发展报告》,2017年全国微商从业人员规模突破2000万人。在传统电商红利渐失的情况下,社交零售新渠道成为各大品牌试水的重要战场。蒙牛慢燃、娃哈哈纤细佳人藜麦奶昔、完达山纤维乳均选择微商渠道首发。
在营销方式上,代餐产品也利用互联网粉丝经济,通过社交裂变进行传播和分享。以2018Capinno全球食品饮料商业挑战赛获奖作品阻脂脆片为例,为推广这款产品,其团队同时上线官方小程序及公众号“阻脂计划”,以健康社区、21天打卡方案等活动吸引用户,从而引流。
行业乱象亟待监管加强
代餐行业增长快,但也存在不少乱象。记者查询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今年7月,邯郸市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膳食纤维代餐粉霉菌项目不合格;枣庄祥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果蔬魔芋代餐粥霉菌项目不合格。
除了质量不过关,不法分子也盯上了代餐产品。据公安部官网消息,去年11月,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破获一起保健品制假售假案,制假者在地下作坊仿冒某国际知名代餐奶昔,警方现场缴获各类制假半成品近两吨,涉案金额近两千万元。
“市场迅速发展,让许多山寨企业看到了‘钻空子’的机会,行业还出现良莠不齐、群雄乱战、虚假宣传等现象。目前,我国对于代餐食品的监管尚处空白,也没有具体的生产标准,行业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代餐食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