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2008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点评:做更好的演讲者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食品品牌 > » 正文

微信美图上的食品怎样监管

浏览: 来源:
顾建华简历 临朐顾建华简历 龙魔传说好看吗 让我爱你雪安 徐路甄玉娆 我们结婚了20100904 牟平一中校园网 孙毛兵 大副克拉兹 luanlunhenhengan 3yd8空姐 冷情boss我好疼

  一盒麦片带来的食品安全困惑

一盒麦片带来的食品安全困惑

通过微信请人从澳大利亚代购过一罐牛奶

  17日腾讯向社会公布,截至2015年底,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6.97亿。

  事后,刘小姐发现其他人也有类似经历。同事马小姐告诉她,去年她通过微信请人从澳大利亚代购过一罐牛奶,到货后她发现和从免税店购买的同款比起来,味道和口感都差了太多。由于退货无门,只好一扔了之。

  微信用户的发展,为微商带来了商机,其中食品销售一项更是陡增。新的交易方式是否能给舌尖安全带来保障?消费者应如何保障自身权益?政府部门如何对“掌上食品店”实现有效监管?记者为此进行相关走访。

  据业内人士介绍,用概念忽悠、用感情绑架、用价格诱惑,是朋友圈里无良微商的惯用手段。这些卖家一般资料缺乏,买家只知道微信资料,商家是否具有经营资质也无从得知。并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买家既没有卖家手机号也找不到商家地址,维权渠道无从谈起。

  几乎每一家微信美食店都有一大堆诱人的图片。“不少商品的图片是PS的,图片上的食品真假混杂,通过朋友圈里相互转发,忽悠熟人购买。一旦买到假货,商家百般抵赖,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谈起遭遇的无良商家时,武昌丁字桥的胡先生颇感无奈地说。

  在朋友的推荐下,刘小姐买了宣称从日本代购的某品牌麦片。买回来后,她却在里面发现碎纸片。“这让我对麦片的来源有了怀疑。”刘小姐说。随后的维权过程更令刘小姐气愤:“我在微信上找商家理论,她只是一味敷衍。后来干脆就对我不理睬了。”

  在光谷某电子企业上班的刘小姐,喜欢到微信上买东西。可上周,一盒麦片让她对朋友圈子里的食品安全产生了疑问。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