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盛唐时起温宿县便开始种植水稻,到了清代,已有了专一种植水稻的“军垦农场”,亦是清朝在南疆唯一的稻屯,有关稻屯的记载甚详——“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屯兵皆来自关内陕西甘肃名绿营提标”。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编修的《温宿县乡土志》载:“米产阿克苏者良,粒长色白,味甘而糯,精凿于东南杭米之上”、“温宿大米较各城所产米质量最佳”。
古老而现代的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静谧祥宁,充满了田园风情。在这个号称“百年稻村”的村陈列室里,我看到了该村自1898年便开始了人工精细化种植水稻。秋田小町、越光、香米等大米品种,即便盛放在碗里的是生米,但凝视它们,你的味蕾便不由自主地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看得见山水、望得到良田、听得见乡音、吃得到乡味、记得起故乡”,这是我在库如力村流连时的心声。看面带笑容慈祥的维吾尔族老人穿梭在田埂上,步履矫健迈步在青青的稻田里,我有一种感觉,仿佛从城里来的耳边终日回旋不尽的喧嚣都停止了,回到小时候在村里田野里尽情奔跑的欢乐时光。
39岁的布海里且木·百克力,初中文化程度,但这并不妨碍她对诗歌的喜爱。她说,自己从小酷爱写诗、跳舞。这两年看到住村工作组来了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工作组干部不辞辛苦走访入户,在思想上鼓励群众自强不息,她思想上备受鼓舞,于是便想用自己的诗来表达对工作组的感激之情,由此诞生了《感谢工作组》一诗。
温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龟兹文化和姑墨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并不是只有托万克苏布拉克村才有诗歌的土壤。在其他乡村,农民写诗歌传递正能量的氛围也很浓郁。
鲁福贵说,姑墨文化厚重,无形中滋养了当地农民崇尚文化的心理底色。许多乡镇的农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平时却爱写诗写词表达感情。
温宿县的“纸皮核桃”一般每年9月底10月初成熟,既可鲜食,又可干食。在温宿县的乡村转悠,你还会发现不少静坐在核桃树下的百岁老人。温宿县委宣传部干部张丽告诉我,温宿县有不少维吾尔族百岁老人,这些老人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之所以能长命百岁,应当得益于经常吃核桃的良好习惯。味美多脂的核桃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特殊的医用疗效。所以温宿县的“纸皮核桃”有“长寿果”、“智慧果”之称。
“芬芳四溢的稻米,圆润饱满的核桃,质朴酣畅的诗歌”——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温宿县的“吉祥三宝”,也是天山第一峰——托木尔峰孕育的不可多得的鲜活灵感。稻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这一天,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田野青青,村民人头攒动,齐聚村委会,共同期待着诗歌朗诵会的开启。我静静地观察,令我感动的是,现场分外宁静祥和,并未因1000多名群众的聚集而产生喧嚣和杂乱。仿佛不约而同,大家都以一种温和愉悦的情境,为诗歌朗诵会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本版图片均为温宿县委张丽摄)
天山西部温宿县境内的托木尔峰,用银盔白甲般的冰雪,经年累月滋润着脚下的沃野千里。受这丰厚滋养,古西域三十六国之姑墨国所在地——温宿县,也幻化出无数丰美硕果。
谁不爱雄奇险峻的高峰,谁不爱沃土丰饶的硕果?
4月1日,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村民在村委会大院内朗诵村民原创诗歌《迷信》。
2015年8月17日,温宿县村民正在为红枣分等级县村民正在为红枣分等级。
2015年10月25日,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核桃加工厂的员工正在分装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