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链上预制菜|世界美食之都联盟(中国)办公室扬州揭牌,推动美食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要闻 >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建成开放服务的科学数据云(3)

浏览: 来源:
三国韩良 康熙来了121225 mi185空难 000005c4 吉安妮娜 玻璃花吻戏 酷乐窝 林白法案 阿健 干妈 铭文网 当痞子女爱上黑道少爷

围绕湖泊水环境保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建的“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数据整合与共享应用示范”开展了“面向政府决策的湖泊水环境治理决策与预警”专题服务,为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巢湖流域管理局掌握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范围分布及水华面积,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在太湖、巢湖蓝藻调查、水资源调度以及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起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并为有关行政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受到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高度认可。

(三)取之于科学用之于科学 科学数据库激活科学前沿新研究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已把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在数据的优势以及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中科院数据云作为科学大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占领国际制高点上发挥了越来越多的支撑作用。

1.核能数据处理开启核能领域未来发展大门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中美亚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目标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来测定具有重大物理意义的参数—中微子混合角。中微子实验数据库主要存储大亚湾实验产生的实验数据,结合数据中心计算环境向大亚湾国际合作组的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和计算服务。

中微子实验正式取数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2015年,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中微子测量的最新结果,将中微子混合角θ13和中微子质量平方差的测量精度都提高了近一倍,为世界最高精度。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获得的研究成果,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012年,首次精确测量θ13,入选美国Science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为此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在2013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2015年,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发表迄今世界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振荡测量结果,实验团队获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实验团队首次获得该奖项。

面向核能发展对数据的紧迫需求,为解决核能学科领域数据资源匮乏、分散等严峻问题,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中科院“十二五”信息化专项的支持下,联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优势单位经过3年的持续建设,建成包括核数据库、核材料数据库、可靠性数据库、聚变数据库等数据资源,二十余套在线服务软件的综合性数据平台。核能数据库网站,已为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11500余名核能研究人员提供了核能数据及在线计算服务,用户累计下载量超过2TB,为核能设计及安全分析提供了全面的支持。核数据库子库HENDL面向先进核能系统核数据应用需求,成功解决了世界首个嬗变高放射性核废料ADS系统设计关键问题。核反应堆材料子库支持世界三大低活化马氏体钢之一的CLAM钢性能优化,为世界核材料领域低活化钢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开辟后植物分类学新时代

随着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后基因组时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植物资源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遇到更多新的挑战。基于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基础上编著的《中国植物志》出版后,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提出了“iFlora研究计划”。iFlora研究计划拟基于《中国植物志》的研究成果,整合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现有优势学科力量,通过与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纸本和单一产品的《植物志》的界限,实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标准化、信息化和动态化,满足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资源持续利用需求。“iFlora”研究计划的提出,开辟了后植物分类学的新时代。

(四)科学大数据孕育科研方法新范式

大数据作为改变人类生活及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正驱动着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化,科学大数据已成为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新引擎。从海量数据中解析所蕴含的新模式,科学大数据正带来科研方法论的新范式。

1.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库成为我国空间天文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大型巡天观测项目的开展,天文学研究从小样本向着大数据模式转变,海量的天文数据给天文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天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集的统计分析,即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 简称HXMT)卫星是我国正在研制的既可以实现宽波段、高灵敏度X射线成像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的空间X射线天文观测设备。HXMT将于2016年发射升空,并发布大量科学观测数据,用于开展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场中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X射线脉冲星的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中科院先导专项项目“HXMT数据处理技术”将建成具备对HXMT卫星有效载荷实施在轨性能分析、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产品生成、提供数据发布与用户支持服务的数据分析平台,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库为科学用户开展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并成为我国空间天文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海量土地数据确立我国土系变化趋势

在高强度利用下,我国农田究竟是丢碳还是固碳,国内外争论很多。在此之前,由于科研过程长时期缺失足够数据支撑造成结果难以定论。“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研究”课题基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分析和中国土壤数据库历史数据,进行“面对面”和“点对点”的比对,对于我国农田土壤碳库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显示,除了东北地区丢碳,其他区域都有不同程度固碳。“中国土壤数据库”在该项目中提供了本底的土壤数据,对于土壤固碳速率正确估算,并确立我国农田主要是碳汇等结论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

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土系调查与编制》项目的需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于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初级加工数据以及项目成果数据建立了内蒙东四盟土壤分析剖面实物和数据组。东北地理所黑土数据整合中心负责对课题采集的剖面数据和表层样点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空间处理落实到相关图位上,建立土壤剖面实体模型,为中国土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生物库成为科研人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