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商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往往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
在线下,饴食货仓、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等折扣店陆续多了起来,有些品牌旗下门店已经有十几家。这类门店主要售卖临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包括零食、酒水、饮料等,价格往往比同类商品的市场价低出一大截。
在一些商家眼中,这恰恰是商机所在。“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邱喆说,善食者联盟就是要通过数据积累,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而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如何将新的商业模式推向消费者和食品厂商、品牌商,理顺跟现有零售体系的关系,则是需要突破的问题。
打开好食期APP,只见首页排列着2折到6折等不同的折扣专区,对应剩余保质期限不同的商品,例如点开2折专区,可以看到有效期还剩1个月15天的面包打1.8折;有效期剩2个月6天的麻薯打1.5折……
邱喆说:“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大多数时候真正在意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之所以会挑保质期,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出售的商品即便保质期有差异,价格也相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难以被满足。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便不再拒绝临期商品。”
在线上,率先尝试根据食品保质期来定价的平台也开始出现。比如,品牌食品特卖电商“好食期”将食品按照剩余保质期长短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小程序电商平台“善食者联盟”以零售价除以保质期总天数计算商品价值,商品价格随保质期临近也逐渐降低。
临期不是过期,折扣带来人气
线上平台也获得了不错的增长。好食期创始人雷勇介绍,平台自2016年创立以来,用户数已接近1亿,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主打高校消费群的善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喆说,平台自去年10月开始进驻高校,截至今年6月,已进入北京约15所高校。
临期食品如何被做成了一门生意?这些新模式能否解决食品零售行业的临期难题?消费者需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