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前 2013年,金丝猴的净销售额达到12.59亿元。金丝猴拥有5大生产基地、10个销售大区、超过130个销售办事处、约1700名销售代表及约2000名分销商,强大的分销网络以及生产能力在国产糖果品牌中首屈一指。但其上市之路颇为艰难,进军地产亦不景气。
太太乐
收购前 经过近20年的经营,徐福记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糕点企业之一,生产涵盖糖果、糕饼点心等。2010年,徐福记销售额为43.1亿元,税后净利6.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1%。此外,徐福记拥有遍布全国的129家直营销售分公司和下探到三四线城市的强大分销能力。
背景 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合作,百事占合资公司60%的股权。
合资后 双方计划共同投入25亿元资本金,加快银鹭各生产基地产能扩张与国内生产基地建设布局。但事实上,银鹭在营销上的自主性被削弱了。雀巢除了将其IT系统、供应链对接过来,还统一按照雀巢的生产流程、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并派驻品牌管理人员,品牌投入费用也遵从雀巢标准。在雀巢的2015年度财报中,对银鹭的描述是“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时间”。2015年银鹭发展较为疲软由此可窥一斑。
国际巨头收购国产品牌的案例不胜枚举,除上述品牌,还有2013年美国最大调味品制造商味好美以9亿元人民币收购“大桥”和“厨师乐”品牌持有者武汉亚太等。其中有些如虎添翼,发展迅猛;有些磨合不畅,经历阵痛;更有像当初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拿下”的广州亚洲汽水、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等饮料品牌那样,因为种种原因已经逐渐淡出了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好时主要目的应该是想运用金丝猴比较好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金丝猴的优势应该是强大的三、四线市场网络,好时的并购更显得只是渠道的补充,而非是渠道强化。再加上金丝猴比较特别的运作模式,二者的融合是摆在好时面前的一道难题。信息来源:食品板
娃哈哈
背景 2014年9月,好时宣布完成对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80%股权的交割和收购,预计收购全部完成后,其总额达到35.432亿元。
收购前 以保健品、乳制品、饮料为发展方向,乐百氏先后推出了乐百氏奶、AD钙奶、健康快车AD钙+双歧因子奶饮料、甜牛奶、朱古力奶、纯净水、矿泉水、柠檬茶、乌龙茶、果冻布丁等多个系列产品,其中乐百氏奶连续6年(1993-1998)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乐百氏纯净水自1997年推出后连续两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
合资前 1987年,宗庆后带着两名退休老师,靠着借来的14万元起家。到了1996年,经过几番投资和收购,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已经初具规模。
乐百氏
国际巨头收购国产品牌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些当初“外嫁豪门”的国产品牌们现如今境况如何呢?
收购后 好时整合金丝猴的效果并不好。好时在2015年表示,一年多以来,金丝猴的净销售额和盈利能力一直都远低于预期,2015年第二季度仅带来8个百分点的正面影响,金丝猴全年的销售额最初预期的为2亿美元,而最后销售只有9000万美元。
背景 1999年,雀巢和太太乐在瑞士签署协议,雀巢收购太太乐80%的股权。
近日,福建厦门本土知名品牌——中绿粗粮王与可口可乐品牌交接仪式在厦门举行,正式将“中绿粗粮王”业务交接给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旗下再添一枚王牌。消息一出,业内就出现了很多声音。有人认为中绿粗粮王品牌可以借机推往全球市场,并把业务重心放在打造全程绿色食材供应链上;也有人认为国产品牌正在沦陷,令人惋惜。
合资后 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在投资建厂等诸多问题上,达能与娃哈哈意见相左。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在与达能合作的近10年时间里,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未达到最终目的。宗庆后凭借自己在娃哈哈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威望、果断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
背景 1996年,娃哈哈、法国达能公司、中国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9%、49%和2%。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百富勤将2%股权转给达能,达能占据51%的控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