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严格“处罚到人”。过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般只是对企业进行处罚,震慑作用不强。《条例》规定,对故意违法、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除了对企业进行处罚外,还要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最高可处其上年度从企业所获收入的10倍。
最严格监管要求 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这些规定,为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提供了法律武器,体现了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的鲜明立场,有利于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对监管执法绩效的评价,不仅是违法企业要受到严厉处罚,而且要引导更多的企业持续合规、高质量发展。
关于网络平台店铺屡查屡犯的问题,食品安全法当中专门规定了“行政累犯”制度,如果生产经营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受到行政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到吊销许可证。这次新修订的《条例》里面,明确把这种多次违法违规行为确定为情节严重的情形。此外,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如果多次出现违法行为,或者导致严重后果的,市场监管部门还可以对平台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抽检信息,每周二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向社会发布,目的是让这些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接受社会监督,也提示消费者,如果购买到这些不合格产品,要采取相关措施。
二是严查掺杂掺假。不法分子违法手段花样翻新,假冒伪劣、非法添加屡打不绝,有些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针对这类现象,《条例》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制定非标物质的补充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为严格监管执法提供依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 加大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第五,提高大额罚款的决定机关的层级,确保罚款规范合理。《条例》明确规定,处以三十万元以上罚款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出决定,罚款具体处罚权限由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规定。既适当提高了处罚权限,又体现从严,确保罚款的规范合理。
五是严打恶意违法。《条例》从违法行为的货值金额、持续时间、损害后果、主观恶意等方面列举“情节严重”的情形,明确要求对“情节严重”者从重从严处罚。
第六,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主动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控风险,减少损害。在确保“有过必有罚”的同时,《条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召回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减轻、消除食品安全风险,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目的就是保护积极主动履行主体责任的企业的积极性。
四是强化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责任。集中用餐单位是通常讲的学校、幼儿园等机构食堂,用餐人数较多。如果食品安全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容易引发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为了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条例》明确规定,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执行原料控制、餐具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制度规定。
《条例》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仅完善了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责任体系,而且对今后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守法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条例》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把握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落实“处罚到人”是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措施,对督促企业管理层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预防、控制、惩处食品安全领域里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对新增的义务性规定设置了法律责任,确保有过必有罚。《条例》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增加了食品贮存运输、餐饮具消毒、发布检验信息等环节的义务,对这些新增的义务性规定如果有违反,《条例》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比如对违法发布食品检验信息,欺骗误导消费者,最高可以处到一百万元的罚款。
从这些年的运行情况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的实施,有力地遏制了包括农残、兽残、超标问题,还有网络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五是建立风险信息交流机制。《条例》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机制,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的内容、程序和要求。这些规定有利于消费者正确理解风险,理性防范风险。
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条例》规定,卫生健康委要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特殊食品不属于地方特色食品,不得对其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程序、备案要求、事后监管及废止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条例》规定,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现需要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应当向农业行政部门提出安全性评估建议。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
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监管必须零容忍
三是健全风险监测会商和处置制度。《条例》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风险监测会商机制,分析监测数据,研判风险形势,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监管部门经调查确认后,要及时通知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自查,并依法实施食品召回,及时控制风险。
二是强化进口食品风险控制措施。《条例》规定,境外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的,或者在口岸检验检疫过程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退货、销毁、禁止进口等措施。根据风险管理需要,还可以对部分食品实行指定口岸进口。
今年前三季度查办的违法案件又有14万件。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各地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维护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说明,违法成本较低、法律威慑作用还是不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易发多发。为此,《条例》按照“最严格监管”要求,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