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晓娟告诉记者,在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的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商家有谋利的需求。商家的夸大宣传迎合、误导消费者追求奢靡之风的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光顾进一步促进了商家“研发”的动力,不仅在食品中使用而且花样翻新地使用金银箔粉。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很多非理性的消费者,只要看到市面上销售一些新奇的商品,就想去尝试”。
北京朝阳居民贾先生家里至今还放着几年前跟风买的一瓶金箔酒。“没人喝,扔了又可惜,就放在床底下收着,都积灰了。”
她还提到,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监测,发现违反规定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和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的,应当依法予以查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适时组织专家解读含金银箔粉食品的安全风险,及时发布消费警示。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制定《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朱晓娟认为,杜绝“镀金食品”,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共治。相关食品生产者、经营者、进口商等在生产加工、销售经营、进口食品时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含金银箔粉的食品生产、售卖与经营。不得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宣传、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
在某社交平台上以“金银食品”“金箔”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后,记者发现,近半年以来,仍有大量品尝、购买、售卖含金箔食品的相关分享贴。“海胆上加金箔,金箔都掩盖不住它的金灿灿”“鹅肝慕斯,上面铺着覆盆子酱,有一小块金箔,十分精致”“果丹皮鹅肝,表面撒着金箔,看着很高级的样子”……
像贾先生一样,因为好奇或追崇奢靡之风而落入“镀金食品”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一些商家看到含金银箔粉食品背后的商机,不仅售卖此类商品,而且用各种话术对这种商品进行包装宣传。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网购平台、社交平台上,仍能看到含金银箔粉食品的身影。
● 针对“镀金食品”的监管存在难度,最核心的原因是规范不明确及技术监管手段跟不上。针对金银箔粉使用的行业,政策与法律规则不够清晰明确,一定程度上给了商家恣意使用金银箔粉的空间
“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自觉抵制畸形和不健康的消费理念与习惯,不给售卖含金银箔粉食品的商家以可乘之机。”朱晓娟说。
遏制“食金之风”,监管正在路上。
法治网首页>> 首页即时滚动新闻>> 多部门发文严禁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 专家指出舌尖上的拜“金”主义该停了发布时间:2022-08-10 07:22 星期三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记者根据贾先生提供的信息在网上检索该款金箔酒的相关信息,发现已找不到相关商品。但在一些论坛上,可以看到有人分享同款金箔酒的照片,从网友发言内容来看,这款酒的售卖价格差异颇大,从120元至600元不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蛋糕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行业内,用金银箔粉做蛋糕或甜点装饰几乎是共识,即使禁令出台,也有一些同行悄悄使用金银箔粉。“一般使用金银箔粉的蛋糕都是特定的某些款式,宣传语都是‘豪奢风’‘拜金主义’这类强调其高端上档次的。禁令出台后,有的同行会改一改宣传图和宣传文案,避开金银箔粉等关键字样,对外宣称‘不卖了’‘没货了’,但如果熟客提出订购需求,仍然可以做。”
金银箔粉毫无营养
为何“镀金食品”之风屡禁不止?
责任编辑:刘一鸣8766195
尽管有一些金银箔粉添加剂商品在标题中显示“不可食用”,但记者点进部分金银箔粉添加剂商品详情界面后看到,几乎所有商家都在详情页中展示食品添加金银箔粉的照片。在商品问答界面,有消费者留言询问该商品“是否可食用”,其他消费者给出的答案均是“可以”。
今年3月,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某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场检查时发现,该蛋糕店裱花间存放着两瓶金银箔装饰品,其中一瓶已开封使用。执法人员依法对相关金银箔粉产品进行了查封扣押,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立案调查,经调查认定,该公司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品,渝北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该公司处以罚款5000元、没收涉案物资的行政处罚。
从贾先生展示的金箔酒照片来看,该款酒在外包装上印有“黄金品鉴酒”的字样,文字说明中采用大量古文典籍如《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宣传“食金”对于身体健康有益。
早在今年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就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虚假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以及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奢靡之风应当禁止
“镀金食品”为何需要禁止?缘何屡禁不止?应该如何防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屡禁不止原因多样
一些“镀金食品”在售卖时大肆宣传的“有益健康”卖点,其实并不属实。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向记者介绍说,金银箔粉并不会被身体吸收,只会原样排出体外,对人体并无营养价值。
《“食金”无营养》 漫画/高岳
“不仅如此,如果是假冒伪劣的,混有其他不明杂质的金箔、金粉,还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食品安全风险,比如摄入重金属、色素等,过大过多的金箔可能伤害肠道黏膜,过于微小的纳米级金粉一样有风险,还可能滞留在消化道黏膜内,伤害肠道上皮细胞。”朱毅说。
精致的蛋糕周边镶嵌着一圈金箔,和蛋糕表面的金银球装饰物交相辉映;圆润光滑的巧克力上散落着金箔碎粉,像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小巧新鲜的海胆刺身上点缀着几片碎金,让人食指大动……添加了金银箔粉的食品被人们称为“镀金食品”,但无论包装多么奢华亮眼,都掩盖不了金银箔粉是非法添加剂的事实。
黄群辉建议,杜绝“镀金食品”,需要以执法带动普法。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后,及时公布违法事实和处罚结果,以严惩警示潜在违法者;通过公布典型案例,解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传播营养健康知识,达到执法一件带动普法一片的效果。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在电话、网络举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消费者举报途径,比如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增设一键举报按键,形成快速举报、及时查处的反馈机制。此外,还应强化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责任。网络交易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意识,充分利用技术优势,通过文字检索、图片比对等,及时发现含“金银箔粉”等违规食品,并确保第一时间下架,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虽然在各网购平台、外卖平台搜索关键词已经查找不到售卖含金银箔粉的店铺,但以“食用金箔”“食用银粉”等作关键词进行检索后,仍然能看到多家店铺在经营售卖相关材料。此外,仍然有不少消费者青睐此类“镀金食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食金”的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