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揣测一下,追捧“正宗”的人,可能趋于保守。“正宗”的食物,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以后,对某种食材特定口味的“通用”处理方式,它不一定是这个食材的最优解,但一定不会出错。因此,追求“正宗”的人,也许把自己放在安全区,对于未知的创新菜或者没有尝试过的食材,都有些排斥,如果遇到自己已经认可的“正宗”菜被大胆改良,抗拒指数还会上涨。
由于“正宗”也可能是某个地域做法的合集,所以对“正宗”的追求,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地域认同感,以及人之常情“思乡”。多数异乡漂泊的人谈论起自己的家乡美食,总是兴致勃勃、心驰神往,要让个第三人来客观评价谈论者的家乡与他所在地食物的高低,恐怕不分伯仲,但家乡美食的重点从来就不是“美食”,而是“家乡”。这些特定的食材、趋同的制作方式对于人们来说,代表的是记忆与归属感,当在异乡吃到与记忆中偏差过大的同名菜品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指责它们的“不正宗”也就无可厚非了。
对于博爱的食客来说,即使是家乡美食,本土化做得好,其实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在谈论这种“正宗”的时候,一种最讨厌的人是“方圆二百里即宇宙”的24K纯家乡宝。你家豆腐脑是咸的、你周围十村八县的豆腐脑都是咸的,也无法证明“只有咸的才是正宗的豆腐脑”。与这一类人交流会面对的困境,并不局限于食物。
小当家教育我们:好吃是评判美食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问题,追求“正宗”有意义吗?
答案是,“有那么一点儿吧”。如果你是个单纯的饕餮客,对“正宗”的盲目计较只会让你错过大量创新而独特的佳肴,但若是你本身知识储备还算够使,能从原料、烹调方式上找到些地域与文化的影子,对一道菜寻宗问祖才算是有些意义。沉淀不足,慎谈正宗。
当然,一味地遵循“传统”、固步自封,最后生生被自己困住的事,又何止是吃呢?
电影《饮食男女》中,朱父在家宴上为大家传授一点人生经验:“生活不可能跟做菜一样。我不能非要等到所有材料都准备齐了才下锅。”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