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打通人才举荐重要渠道,完善学会人才梯队建设 第五届理事会期间,学会推荐了10位学会优秀专家入选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6位专家荣获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同时,学会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渠道,学生创新大赛吸引了国内外50余所高校的近万名师生参与,近400个参赛团队获奖。
“人才群”“人才链”集结
会上,经过选举程序产生了由197名理事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集中了食品科技、企业及管理层的优秀代表,拥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及大专院校代表占总人数的58.9%,显示出鲜明的学术性。全国及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8名,具有高级以上职务资格的人员占全体理事的84.3%,体现了学会理事会成员的高素质及人才的权威性。科技与产业界代表人数比例为90.9%,媒体代表占比相较上届有所增加,充分体现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在食品科技与产业引领上的聚集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舆情导向的关注。在此次大会上,孟素荷继续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孙宝国、周光宏、朱蓓薇、邵薇、金征宇、丁钢强、岳国君、吴清平、李宁、石维忱、谢明勇、路福平当选为副理事长,邵薇兼任秘书长。
不同学科延伸与交叉
基础研究不断强化
孟素荷谈到,我国食品科技的力量正逐渐强大。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家的多方呼吁和努力下,国家自然基金委开始设立食品科技专项,6年共计约7.9亿元投至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食品科学在“十三五”规划中脱离于农产品加工,独立成专门的重要板块;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4位食品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大了食品科技领域的整体话语权。这三件标志性的大事,浸透着中国食品科技界共同的努力和期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食品工业和科技发展的整体格局,也体现出学会的价值观与追求。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6.以食品安全为切入点,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提升 学会下功夫对科普工作进行了系统布局和有力实践。一方面,学会牵头编制《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启动食品安全科普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学会组建科普工作人才梯队,建设科普素材库。
张崇和指出,在过去5年里,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研究不断强化。作为食品科技界的学术共同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汇聚了各食品学科的专家学者,在食品科技和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话语权。5年来,在推动食品行业创新发展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领导班子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实现了民主办会和科学家治会,带领学会在延伸食品学科、加深学术交流、承接政府职能、强化标准引领、引领产业创新、开展食品科普及完善人才梯队等方面富有成效,得到了会员和行业的普遍认可。张崇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需要学会和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促进食品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努力实现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辽宁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岳国君等多位食品界院士,高校、科研院所及食品企业相关代表近300人出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于同期举办。
链接
学会组织成为政府智库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魏军锋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创新能力提升优秀科技社团”“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单位”等荣誉,充分体现了学会的综合能力在持续加强,也显示了学会在提升我国食品科技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学会工作是科协的主体工作,希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今后进一步明确方向,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5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充分体现了作为政府智库、作为食品科技界领军人的专业水准和坚强力量。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科技界,需要进一步科学化。从政府层面来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成效最突出的就是与科学技术学会合作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编制解析近百期,对指导科学生产经营、引导理性消费、促进专业监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红希望,学会能一如既往地做好政府参谋,更好地发挥专家力量,形成科技界的权威,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科学性建议。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在发言中指出,过去的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已发展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科技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将为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