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学术交流水平,促进食品学科发展 第五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的学术交流突出了两个侧重。侧重于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学会主办的140余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中,75%以上是对食品工业热点问题的研讨;侧重于对科技前沿的引领与追赶:学会精心培育了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年会、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四大品牌会议。这些品牌会议已成为科技交流以及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高端平台。
4.以“科技之手”,引领产业创新与价值提升 一方面,积极推动产业健康转型。学会始终与食品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行业加大对公众科普的公益性投入。
引领食品科技与产业创新7方面
对于中国食品工业的未来,孟素荷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下一个5年,将是在十分艰难的背景下,实现爬坡与拉升的转型期,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加深,对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需求加大。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长征,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使命,路还长,责任更重。坚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能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继续坚定前行。本报记者 王薇/文 唐卫/摄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析
3.为食品安全亮剑发声,带领科技界分忧解难 学会在食品安全中勇于担当,敢于发声亮剑,开拓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首先,夯实我国食品安全智库建设。学会自2010年开始,持续主办了7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该会议体现了科技优势和国际化特征,构筑了“为我所用”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智库,引导国际间对中国食品安全形成准确认知。其次,积极参与食品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会上表示,第五届理事会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已风雨兼程走过5年。回望过去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工作中,学会能有所作为的关键是理念、人和团队。学会几十年来,始终以“有容乃大”的理念,寻找和吸纳优秀人才,并进行不同学科的延伸与交叉,逐渐组建成中国食品界强大的、注重学科交叉的“人才群”和“人才链”。这些“人才群”和“人才链”的集结,使得中国食品科技水平逐步提升,让中国食品产业自立于世界食品工业之林。
邵薇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会上做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第五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2.有效承接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工作成效显著 5年间,学会共承接并完成政府相关部门项目102余项,项目数量逐年递增,项目资金年均逾10%的增长,凸显学会的公益特征。
凝心聚力——在新征程上坚定前行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张军谈到,近年来,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但仍要看到,食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足等因素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为此,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力量,加快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要依托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主知识产业体系和平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7.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第五届理事会组织建设扎实、有效,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科学家治会”,同时与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实现联动与交叉。第五届理事会期间,学会获民政部2013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4A级学会。
时间:2016-11-09 15:09:11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