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东红
41岁的王雷生是确山县金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是个奇怪的生意人。客户来找他,开口就要30多万元的货,王雷生却不肯:“先进10万元的货吧!卖完再来。”
“我不求他们多买我的货,实实在在卖完才是我期望的。”王雷生说。之前有个客户买他公司40多万元的货,没及时卖完。依据合同,供完货就没事了的王雷生却二话不说主动让对方退了货。公司的人见怪不怪,这对于王雷生是常事,他就是个吃亏做生意的人。
王雷生下海多年,这个盘龙镇的前公务员,1988年入党,对群众很有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受党教育多年,和群众心连着心。
在王雷生眼里,确山资源好、环境好,他因此选择了荠菜、红薯、食用菌、槐花等绿色产品加工生意。为了发动群众种荠菜,他免费供种子、供肥料。8月底种上,12月上市场,农民单靠种荠菜,一亩地就能收入2400元到3000元。一切应该顺顺当当,可是签了合同的农民一看市场上价钱卖得高,就违约招呼也不打,跑到市场上去卖菜了,但是市场上价钱卖不上去,王雷生就要按合同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下农民们的菜。收购荠菜需要农民们把荠菜根剪掉,但是收购来的荠菜总是因为根部没好好剪掉造成二次返工,公司本可以一天加工30吨荠菜,因工人需要加班剪掉收购的荠菜根,每天才勉强加工20吨。更有一些农民甚至往荠菜上洒水以增加重量,这些王雷生都以一颗对群众有深切感情的心包容了。
瓦岗镇有种西瓜的习惯,很少有人种红薯,就是种也是农民用自己留的红薯块茎,质量、产量都不好。为了带动这些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王雷生跑到省城、北京,把求购来的高质量、高产量的种子育成新苗半送半卖给大家,对贫困户他免费提供肥料、种苗,并承诺,产品可以自由上市场销售,卖不掉再卖给他。2012年,红薯在市场上供过于求,王雷生收的红薯不能及时加工完,一些都已腐烂扔掉,可是他依然咬紧牙关,诚实守信地按照合同收购红薯,那一次他赔了30多万元。
他的这种无私精神使广大种植户吃了“定心丸”,4000多户农民紧跟着王雷生搞起特色种植。金乐农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得到发展,公司发展壮大起来。
一位客户找到王雷生,想代理金乐农业生产的石磨香油,问了价钱不满意道:“我们那里的香油才十几元一斤,还带着标签,你的怎么这么贵?”王雷生给他当场算了笔账,当听金乐农业的香油原料是国内的一级芝麻,客户不由提醒他进口芝麻要便宜得多,但是王雷生用就要用国内的一级芝麻,因为我国的芝麻质量比国外的要好。“做食品生意其实是在做良心!”王雷生认为。他的石磨香油一斤才赚二三元钱,如此薄利,他依然不放弃,不改初心。一次,一个客户不小心在自己的办公室打破了一瓶金乐农业生产的石磨香油,结果整座楼都在飘香,吸引得大家争着问是什么品牌的香油。
质量上要上乘,服务上也要上乘。一次,一位洛阳客户进的一车价值20万元的金乐农业石磨香油,不小心在物流过程中摔破不少。对方恳求少点赔偿,王雷生又一次吃亏,自己为这损失买了单。
一年春节将至,农历腊月二十八,有位鹤壁客户临时提出要2000多元的货,发车运那点货到鹤壁很不划算,是赔本的买卖。王雷生二话没说,立刻发车送货。
他的吃亏诚信精神感动了大家。公司人员在他的感召下,严把质量关,不让任何程序出纰漏。他常常教导大家,菜里面有根头发丝就是我们的质量问题。大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去洗手间后会主动消毒。公司成立这么多年,从来没出过产品质量不过关上市场的问题。他的企业被市里授予计量先进单位、被县里授予文明诚信私营企业称号。公司“金乐红旅”、“豫香园”品牌产品产地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园区,“金乐红旅”山珍系列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优质产品奖”,产品在全国近千家超市成了抢手货,一些产品还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家。
他找上海客商购买设备,对方开始是先见钱再发机器,和他打一次交道后,总是放心地先把机器发给他再结账。
除了吃亏诚信做生意外,王雷生还拿出企业利润,扶危济困。
确山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齐天宝,父亲意外身亡、母亲离家出走,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王雷生知道后,主动与学校联系,送去2000元助学金,并表示资助齐天宝到大学毕业。确山县任店镇巩庄村五组困难学生巩华东,王雷生从初中开始资助他到现在上大学。确山县新安店镇余冲村席庄组余金梅和哥哥,因父亲严重残疾、母亲智障,上不起学。王雷生给他们交学费,送去米面油等,燃起他们生活的希望。粗算下来,近几年他先后出资23万元,帮扶贫困儿童20名。
每年暑假,他还出资组织全市九县一区的贫困学生免费旅游。每年重阳节组织孤寡老人免费旅游。6年来,他花了100多万元,先后组织近400名贫困学生、3000多名贫困老人免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2
1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