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到“十二五”末,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老龄化水平达到17%以上,而且未富先老、越老越贫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也逐渐凸显,但是老年市场庞大,蕴藏巨大“银发商机”。业内人士称,今后,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健康护理、老年保健休闲、老年体育锻炼、老年法律咨询、老年科学养生和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也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理生活需求,老年用品市场将以年均过亿元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老年用品成一块被遗忘的“蛋糕”
责任编辑:苏颖“新颖时尚的商品和新鲜可口的食物,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老年人生活用品却不是很多。”市民李先生在抱怨,他在我市一些商业繁华地区足足转了一天,想给父母亲买一些健康实用的老年用品,总是不能十分称心。
“我市老龄化比例高于全国和全省,这就会出现老年人对用品的刚性需求加大,但是在我市专门销售老年人用品的商家却没有,而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已经有专门生产老年人用品的公司。但目前看来,加大对此类产品的扶持和宣传,方便市民需求,的确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市民政局老龄办综合科科长谢占福认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显现,一对小两口养四位老人压力很大,未来对养老及特色养老服务的需求一定会增多。
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2。3万,占总人口的15。7%,高于全国(约14。3%)和全省(约14%)的水平并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一组组数据显示,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是全省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
同样,在6年前,李先生觉得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用品的市场前景应该很大。他加盟了一家中老年用品店。80多平米的门店内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理疗器械、保健品等一应俱全。可是却很少有老人光顾,开了一年多,连着亏本,无奈只好关门。
“如果不是赔得太多,我怎么也都会咬牙挺着啊。”曾经在胜利北路开过一家老年用品专卖店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当初他就是看到我市老年用品商机的空白,便在一个老年人繁荣的商圈旁边开了一家店。为了让产品多样化,她除了卖老年人服装外,还推出了不少配合老年人体育健身需要的服装、鞋子、器材,本以为这个行业竞争小、能赚钱,可是,连房租都不够交。继续开赔的更多,硬挺着开了2年多,最后还是改行。
老年市场真的是“钱景”诱人、“市场”有限吗?与实体店的“冷冰冰”态度相对的是,不少网络商家却把老年用品市场视作“香饽饽”。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针对中青年和少年儿童的各式服装、各类生活用品和食品等一应俱全,目不暇接。相比较而言,老年人用品市场确实还没有形成规模。
在桥西区、桥东区等几家大型商场,记者发现时尚女装、女鞋和婴幼儿产品卖得火暴,老年服饰却难觅踪影。而在一些药店,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医疗器械很受老年人欢迎。
老年用品店相继关门
在采访中,不少商家反映,他们几乎全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老年人大多很节俭,不舍得花钱,基本上无法承受较高的商品价格。
难道没有商家觉察到市场上的老年消费空白吗?不少商家表示,他们并不是不想做老年人市场的生意,而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少利可图是主要因素。
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分析,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长,“银色经济”、“银发消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众多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五花八门的老年人用品。但是,由于商家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度的调研,老年用品市场目前尚不能成规模发展,其产品质量、价格体系和名牌战略优势一时还赶不上市场发展需要。
称心的服装买不到,选购老人食品也是难上加难。李奶奶今年77岁,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买些好吃的来看望她,都是中老年高钙奶粉、麦片、核桃粉、芝麻糊、营养羹什么的。“这么多年,我吃都吃腻了。可那是孩子们的心意,又不好意思不收。”记者在多家超市调查发现,以老年人为定位的食品多为糊状类,号称“补钙”、“补铁”、“健骨”、“无糖”等。事实上,品种单一成为老年食品最突出的问题。
记者 林渊普 实习生 荣博庆 通讯员 屈磊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和他们渴望便利生活的需求,一边是无人问津、资源紧缺的老年用品市场,这两者原本可以碰撞出“互惠双赢”的火花,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