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的老年用品市场就像一块被遗忘的“蛋糕”,虽然味美可口,却找不到分享它的人。”市民政局老龄办综合科科长谢占福告诉记者,老年人购买力太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导火索”。从苦日子走过来的老人生活节俭惯了,辛苦攒了一辈子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老年人消费能力差’已经是旧观念啦,现在的老年人都很懂得生活,也有着更为强烈和个性的消费需求。”李女士介绍,对于老年人消费理念的转变,她深有感触。“现在的老年人很多都会自己上网、淘宝,戴着老花镜给自己挑衣服,已经是一种时尚啦。”众多“老粉丝”的加入让李女士的生意红红火火。
8月24日晚,在桥东区工业东街夜市上有一些摊点摆卖老年人服饰。但仔细一看,品种并不多,要买到时尚的物品很难。一位正在选购衣服的老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买老人的服装都是这样,你找遍大小商场都是一个样:款式陈旧,风格古板,颜色灰暗。
2002年,李女士在福建厦门开了一家恒安康老年人用品店,在2009年的时候又开了一家网店。
同样,老年人使用手机普遍,可很少自己去购买。万通手机市场的老年机专卖郑老板介绍,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简约、按键大、声音大,但大多是其子女代买为主,因为老人对电子通讯设备的知识了解很少,老人自己前来购买的非常少。
记者发现,该商厦的时尚女装区、男装区、儿童服装区都是人头攒动。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找遍整个商场,老年服装和用品却少之又少。有的款式偏向中青年人,版型太瘦,上身还有收腰设计,显然不适合老年人的体型;还有的售价太高,一件针织衫要六七百元。
在采访中得知,老年人用品的购买人群大都是老人子女。老人购买力不强,商家没钱可赚,加入老年用品行业的积极性自然减弱。企业因老人无购买力不愿经营,这反过来又导致“物以稀为贵”,售价不菲,比如一个折叠式带坐凳的拐杖动辄上百,质量好点的服装至少三四百元。
他认为,这说到底还是老人没多少钱能拿来消费。在目前的养老机制下,许多人还没做好养老准备,就匆匆迈入老年,每月靠养老金和退休金生活,而这些钱可能连基本的养老需求都保证不了,更别说去购买专用的老年用品。
老年用品品种单一,有待开发。武殿森 摄
老年人用品少之又少
“想买双适合的老人鞋都没有!”
一位曾销售过老年用品的赵先生坦言,从大环境来看,政府对老年用品生产和销售商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不够,让商家不愿涉足。从小环境来说,子女“重小轻老”现象严重,在孩子身上愿花重金,对老人却投入相对较少。
“给孩子买东西你得挑花眼,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但要是给老人买,可真得愁死了。”8月23日,记者在桥东区某商场见到王女士时,她正打算给72岁的老母亲买件衣服,没想到把商场上上下下逛了两遍,一件合适的都没找到。她说:“品牌不品牌都无所谓,只要颜色好看,款式过得去,稍微肥点儿就行,可挑件合适的怎么就这么难!”
据了解,我市部分大型购物中心、商场很少设置老年人用品专柜、专区,老年人商品少得可怜。几经周折,记者在网上查询到我市注册的老年用品店,可是,这些老年用品店早已关门,不再营业。
老年人商品少得可怜
在一些药店中,主要销售一些老年健身用品、保健品系列、康复器材及医疗器械等品种。据药店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只有药店销售一些老年人用品,并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专业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