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应者并不多,大部分省份申报态度不明朗,学者们对这样的评比也有些疑虑,甚至有专家在讨论阶段投了反对票。
一位暗访成员发现,城市越大,满意度越低,越到乡镇基层,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越高。
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必须建立科学严格的动态退出机制,倒逼地方政府保持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化、常态化。
“小伙伴们!这个电话你一定要接,一定要接,不是推销不是卖保险,也不是诈骗,而是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调查电话!”
如果你家在浙江温岭,可能会接到这样“卖萌”的电话调查,这是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在想方设法,让多一些市民来参与城市食品安全的群众满意度调查。
这是一场已行动3年之久的城市创建活动。2014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其中即提到: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之后,这项工作改名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简称“创食安城”。
2017年6月,创建工作进入到一个重要节点,首批试点的15个城市已于2016年底试点期满,并通过了省级初评和国家层面公示评议,将于6月29日开幕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双创双安”成果展示上进行授牌。这场关于由“硬性执法”到“软性鼓励”的政府措施试点效果亦将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验。
“过去都是守底线、不出事,现在是要做出彩、出成绩。”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根本作用,是转变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理念和认知,不仅仅是单纯的监管,还应该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
食安城是什么
“谁了解食药监局牵头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什么吗?”在创食安城之前,地方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丁学文(化名)在一个食品相关的网络论坛里发问。
当时,国内已经有各种类别的城市创建活动,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质疑这是一场“运动”。
2014年7月,为了借鉴、推广好的经验,国务院食安办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选取河北、山东、湖北、陕西等4个省份中的15个城市先行开展试点,探索以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一直是各地监管部门如履薄冰的重点工作,“十二五”末,全国食品生产企业有13.5万家、流通企业819万家、餐饮服务企业348万家。尽管有关部门在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但近年来,不时有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引发全国性关注和媒体追问。
因而,在食药领域实施频繁飞行检查、抽检信息公开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刚性措施之外,国家食药监总局希望借助“创食安城”这类柔性手段,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将监管的“手”深入基层。
一开始应者并不多。参与创食安城评选的业内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初大部分省份不了解这项工作,申报态度不明朗。学者们对这样看似匆忙的评比也有些疑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说,他在讨论阶段投了反对票。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基础打牢。
还有一些人问,“创城”成功,就能保障食品永远安全了吗?万一再出一次突发事件,别人会怎么说?
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规划司稽查专员李福荣认为,授予某些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意义,是国家高度肯定创建城市的创新精神、务实做法和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城市的所有食品绝对安全。
实际上,这次“创城”力度可谓之大,和其他创建不同,这次从一开始就是国务院级别的。
2014年底,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他在会上强调,要启动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活动,带动更多的地区以至全国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之后,汪洋连续3年出席“双安双创”现场会并讲话。
次年,跃跃欲试的城市在逐渐增多。2015年,又有11个省份共15个城市参与试点。最新的数据是,“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基础较好的地级市,共67个”。据悉,在国家“十三五”期间,试点城市将扩大到100个。
2016年9月出台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暂行)和标准规定,原则上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必须参加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如不参加,需向社会公开说明理由。
“第一批提名的城市还是很有作为的,显示了地方政府的担当。”胡颖廉对一些城市表示肯定,他调研了第一批15个城市中的一大半,有一次他出差到山东青岛,从机场出来,就被浓浓的“创城”氛围吸引了:公路边、墙壁上、车站里,一路上都是和食品安全有关的张贴画、小彩旗、标语。
前不久,青岛开通了“食安号”地铁3号线,利用地铁车厢打造食品药品科普互动平台,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其中,乘客扫码登录“食安笑脸地图”,就能搜索到全市4251家“大笑”饭店和1005家经过备案的学生“小饭桌”。而广州食药监局则联合新媒体公司发布“舌尖上的广州”指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广州用户特点、广州美食、食品安全问题等公众话题。
“社会舆论氛围很浓厚,对社会共治有推动作用的。”胡颖廉感叹道。
一把手工程、“有钱派”和穷办法
2016年初,作为评选组专家之一,胡颖廉拿到15个城市的汇总亮点材料时,感到不可思议——全部材料垒起来,有他半个人那么高,涵盖了数年来各个城市的工作做法和总结。
“百花齐放。”翻完半人高的材料,他这才发现,以往没注意过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能有这么多手段:有的是投入大,有的是机制灵活,有的是全民参与,有的是能力建设……在各自的特点之余,有一个共同点:食品安全从部门事务跃升到“城市战略”“首抓任务”。
南方周末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入选城市,这些受访城市均称,“创城”工作都是一把手牵头的“主官工程”和“重大党政同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