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这一天要请杀猪客,其菜肴,也就叫杀猪菜。杀猪菜当然以新鲜的猪肉为主,客人都是亲朋好友和隔壁邻居。杀猪菜的主菜是一大碗用红曲米染过的红肉,一般是有肥有瘦以肥为主,煮熟后切成寸许的长方砣,又肥又大的猪,那肉的长度几乎可以盖住大碗。对于一年四季,风吹日晒劳作于山野田间的下苦人来说,这碗红肉是最解馋的,这碗主菜是随吃随添,保你吃够。其次,一大盘炒瘦肉,冬腊月间,家家户户在秋天腌泡好的红辣椒可以开坛了,园子里的葱蒜也正是青嫩之时,用腌泡的红辣椒和青蒜苗炒新鲜的瘦肉,那是一年中也难得吃上几次的,是孩子们的最爱。另外,用新鲜的骨头炖冬萝卜,既清肺去火,又健脾和胃,最适合中老年人。杀猪菜里,有一碗猪血豆腐汤,一黑一白,最本色也是最本味的。其它,再加上几道时鲜小菜,一桌杀猪菜就算齐了。其实,杀猪菜并不丰盛,做法也算不上精致复杂,就是一个“鲜”字,可以作为其特点。金沙江一带的年猪,都是拖了一两年的架子猪,喂的也只是玉米杂粮和南瓜野草,那味道的鲜美,不是我们今天在农贸市场买的,用配合饲料喂出来的,几个月就出栏的新品种猪可以相比的。
杀了年猪,除了把猪头猪肉腌制成腊肉,腿子腌成火腿外,还要把猪肝做成吹肝。(吹肝是鹤庆、丽江、剑川和香格里拉沿江一带的汉族、白族、纳西族喜欢的一道凉菜,先把新鲜的猪肝灌进调好的鸡蛋、花椒面、适量的盐等佐料,吹胀后在屋檐下晾肝,吃时,先煮熟,晾凉后切片,佐以酱油、醋、油辣椒、小葱、芫荽、蒜泥等,拌匀装盘即可。)猪的小肠用来灌香肠,大肠灌成糯米肠(把蒸熟的糯米饭拌上新鲜的猪血,加上适量的盐、花椒面、茴香籽等佐料,再蒸熟后晾凉即可,吃时切片,可煎食,也可蒸食)。
杀了年猪,腌好了腊肉火腿,灌好了香肠、糯米肠,这就了了一件大事。
小时候,在我们乡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计划经济时代,各家的年猪,喂两头的要上交一头给供销社,喂一头的,也要交一半给国家,这是任务,如果不交,你就买不到糖、茶、布料等凭票供应的物品。在困难时期,很多人家只杀一头年猪,上交了一半,自己就只有一半了,因此,一年到头,吃肉和吃油,都要精打细算,小孩们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到一顿肉。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在我的故乡,每家都要杀两三头年猪,而且赶街天也能买到新鲜的肉,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未能在冬腊月的杀猪时节回故乡了,很想念故乡杀年猪的情景,尝尝那杀猪菜的美味……
吹 肝
吹肝仅见于滇西北的鹤庆、丽江、剑川和中甸、维西、兰坪的金沙江、澜沧江边一带。吹肝可能是源于纳西族的一种乡村风味的食品,因为,在云南的其它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似乎没有见过。其制作方法是:在冬腊月宰杀年猪时,把新鲜的猪肝灌进适量的打成汁的鸡蛋和草果、花椒面等调料,吹胀膨大后,挂在荫凉处晾干。吃时割下一叶,和腊肉等一起煮熟晾凉后切片,用醋、油辣椒、花椒面、蒜泥、芫荽、小葱等佐料腌制拌匀后,装盘上桌即可。吹制过的猪肝体积扩大,切片后呈蜂窝状,极易渗透各种佐料的香味,是筵席上的一道凉菜,吃起来别具风味,四季皆可,老少咸宜。
糯 米 肠
糯米肠也是流行于鹤庆、丽江、剑川和中甸、维西、兰坪的金沙江、澜沧江一带的一种风味食品。制作方法也是在冬腊月杀年猪时,把猪大肠翻洗干净后备用。把糯米蒸熟(稍硬)后,拌上新鲜的猪血,再加上适量的盐、茴香籽、花椒面等佐料拌匀,然后灌进猪大肠中,用线扎口封好,然后放到甑中蒸熟晾凉即可。吃时,切片入香油锅中煎至两面焦黄即可食用,此时的糯米肠呈黑色,食时,糯米、猪血、猪肠和佐料的各种香味都在这一小片糯米肠中,真是异香扑鼻,让人欲罢不能。煎糯米肠时,可少放香油,因为猪肠内就有少量的油脂,切片煎时,自然会出油。煎时宜小火,如用核桃油,味道更香。
猪 肝 酢
云南的很多地方都有制作猪肝酢的习惯,而似乎以鹤庆为正宗。故乡金沙江一带的汉族,原籍多为鹤庆,也有制作猪肝酢的习惯。但做法又有区别,鹤庆的猪肝酢,除了猪的大小肠外,还把一些带肉的骨头,甚至肥肉一起剁块酢成,且生腌。而石鼓长江第一湾一带的猪肝酢,则只用猪的肠、肚、肝来做。而且原料要先煮至透心,然后捞出晾干水份,切成粗丝(或细条),用烧酒拌匀,再加入辣椒面、花椒粉、盐(稍重),搅拌均匀,然后放入洗净的陶罐中,再加入一些烧酒后密封坛口,置荫凉处,数月后(一般三、四个月)便可食用。猪肝酢不是一味菜肴,而是作为一种调料或是佐餐的调味品,可单独蒸食,也可和豆腐一起蒸食,也可放入其它一些菜肴中作辣味调料,如春二三月的蕨菜里,或是煮在青豌豆荚中。总之,有猪肝酢作调料的菜肴,是极下饭的,年轻人可以多吃几碗饭。
腌 鱼
早年间的金沙江,盛产一种江边人叫面鱼的细鳞鱼。小者几两,大者可达十数斤,公鱼身细而长,嘴尖且两端有须;母鱼身粗而稍短,肚大。面鱼味极鲜美,称得上是人间至味,即使白水煮食,那汤也是雪白如牛奶,鲜美异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鱼多,无论垂钓、刷白钓(金沙江边的一种用轱轳车不用钓饵的渔竿在江水的浅滩里扫刷,靠鱼钩把水中游动的鱼钩住的一种钓鱼方法)、下懒钩(把数根或数十根鱼钩拴在一根主线上的排钩,一般在傍晚时挂上钓饵放在江中的浅滩里,第二天早上收取)、下懒网(把丝网置放于极近岸水中,也是晚放早收)、下懒竿(一种晚下早收的钓竿),因为鱼多,即使简陋的渔具也能有所收获。以上说的都是个人的捕鱼方式,如果一次就能收获数十或数百斤的鱼,那就得用刮地网。刮地网是一种拖网,宽数米,长可数十米。打鱼时需用木筏施放,网两端有纲绳,前端的叫前绳,尾端的叫后绳。作业时,留两三个人在滩头拉住后绳(边拉边要随着筏子往下走),其它人在筏子上随水流放网,待放完网后就收筏靠岸,并快速往岸上拉前绳,当前、后绳把网收拢拉上岸后,网中的鱼就是收获。这种刮地拖网的捕鱼方式靠运气,运气好,碰上鱼群,一网可捕数百斤,运气不好,一网下来,有时只打到几条,甚至落空。有经验的打鱼人会看滩口、水色和时辰,所以一般不会落空。只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因为农业学大寨,很多用于兴修水利和大寨田的炸药,被用来炸鱼。还有一些人用农药来毒鱼,到七十年代末,故乡的金沙江里的鱼几乎绝种,江上已很少见到打鱼人了。似乎扯得远了,还是回到腌鱼的正题上来。记得五六十年代,在十几里外的一所乡村小学当教师的父亲,星期六回家,在江边遇到生产队搞副业打鱼的,打得多了,卖不掉,如果刚好是冬腊月,他就会买几条大鱼来做腌鱼。做腌鱼要先把鱼洗净,去头尾和内脏,把肉切成两寸许的块,尽量晾干水份,然后用烧酒浸透鱼肉,再加上辣椒面、花椒粉、盐(盐要稍重),拌匀再加酒后装入陶罐中,压紧密封后置于荫凉处。腌鱼的时间比腌猪肝酢的时间要长,可达对年(十二个月),腌透的鱼,原来雪白的肉呈鲜红的玫瑰色,开坛时鲜香扑鼻,食用时每次可取几块放在碗里蒸熟,不用放任何佐料,鲜美异常,食后让人终身难忘。离开故乡已近三十年了,时时想起小时候吃过的腌鱼,有一次,曾买了一条十来斤的洱海黄壳鲤鱼来做腌鱼,不知是盐放少了还是酒不足,腌出的鱼酸且失去了鲜味。后来又试了几次,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我想,大约是鱼的缘故,故乡的金沙江水是来自昆仑山的冰川雪水,即使是气候炎热的七、八月间,也是冷冽异常,在金沙江中长大的细鳞鱼,生长期漫长,肉质细而紧,非其它鱼类可比,做出的腌鱼,自然异于别类。
腌鱼亦属咸菜类,宜于佐餐,不能大快朵颐。
腊 排 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