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在中国开展打击食品掺假还需要考虑到国际层面的合作。我们应该主动的参与国际合作,包括交流、构建全球数据库、发展检测方法。地沟油检测方法不能建立,并不等于其他掺假的不能有检测方法,大多数还是可以有的,我们黑名单当中大部分都是有检测方法的。那么在检测方法方面我们需要跟国际合作交流,特别是在数据库当中,我们也应该不但有中国的数据库,还有参与到国际数据库的建设,因为这些数据库是共享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打击食品的欺诈在中国来说是一场持久战。其实在国际上也是一样。比如在英国的国家的食品标准局就成立了一个食品犯罪的部门,就是所谓的食品警察。我不是说英国的样板最好,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明这是一个从国际上来讲都承认这不是几天、几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是一场持久战。那么要打击食品欺诈,我认为主要的策略就是要提高认识,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全社会各个跟食品安全利益相关的集团跟个人都要提高认识。中国这句话,社会共治,这是完全正确的,打击食品欺诈也一定要社会共治。在社会共治上的两法衔接,这才能够有效。考虑到现在食品贸易和食品犯罪的全球性,这个地方发生的食品欺诈,它的假冒伪劣的食品很可能通过正常的贸易,或者是走私能够流通到其他的国家去。
深化便民利民 ...清理的结果是这样一张名单,同时把容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统统把它去掉了,这就比较合理。因为滥用添加剂和食品欺诈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所以这张黑名单,这是一个中国在打击食品欺诈当中一个独特的措施,就是俗称黑名单。
“守望初心— ...
今天会议的重点是两法衔接,我提出以下的看法,供在座的各位参考,打击食品欺诈必须是食品安全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公、检、法的紧密合作。为什么?因为我刚才问题已经讲清楚了,它的性质是犯罪,从实际效果来讲,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说明必须有这样的合作才能有效的破案。地沟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的国务院食安办的领导这件事情一出来以后,领导就要求卫生部门的专家说,你们给我们建立一个检测地沟油的方法,我能够到市场上去抽检就知道哪个油是地沟油。那时候我明确的说,在科学上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建立一个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因为地沟油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做检测就必须要针对一个东西来进行检测,它既然不是一个东西,那你怎么能检测呢?而且后来我们实践的效果证明没有检测方法照样破案。因为通过公安部门的努力,他明明确确抓到了地沟油案件当中的犯罪人,比如哪些人到哪些餐馆去收这个下脚料,就是剩菜剩饭,而且把这些收购来以后,送到哪一个非法制造地沟油的生产的场所。然后做出来的地沟油以后又通过什么渠道去销售。这些公安部门是人赃并获,而且这些犯罪分子是供认不讳。地沟油这个案例清楚的说明了光有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是破不了这个案的。因为这个性质就是这个样子,它必须有侦查那套手段,再加上我们食品安全专业的监管一起来合作,才能够破案。
我们对食品欺诈相关的来预防控制食品欺诈在中国相关的法律,这次会议提到了两法衔接。我想稍微介绍一下中国在对待假冒伪劣,或者说食品欺诈当中的一个措施,就是黑名单,这个应该说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这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起源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务院要求当时的卫生部来制定一张黑名单,就是说不允许添加到食品当中的一些物质。当时我们还从专业的角度试图跟国务院的有关官员来讨论,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有允许使用的名单,只要是在允许使用名单以外的统统都是不允许使用的。但是我们最后被国务院说服了:这是一种威慑力量,从纯技术的观点,是对的。你是允许使用名单以外的成千上万的那些物质都是不允许使用的,这肯定是对的。但是就是在这些当中,我要列出一张名单来明明白白的告诉食品生产从业者,生产经营的从业者说,不要我没有告诉你,这张名单我再次告诉你,是不允许用的。所以从此以后,国家卫生部就接受了这个任务。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与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名单。到2012年,一共公布了6批24种物质。
战士向前进各位领导,各位食品药品监管战线上的朋友们,媒体朋友们,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这次盛会,并作为第一个讲者。我想我只能讲食品,不懂药品。那么希望我这个关于食品的演讲,能够给大家在药品的监管方面也有一些启示。从全球范围之内,在食品方面从监管角度出发,或者说消费者层面出发,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 曹文 摄
本次会议围绕食品药品两法衔接工作办法,邀请公检法部门、食药监执法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以“食品欺诈”为题作了演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