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经审查,肖某等人利用死因不明的螃蟹加工蟹黄蟹肉,不符合相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足以造成食品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其行为危害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餐饮老板举报自己开“黑心店” 涉事公司回应:这是有预谋的恶意诽谤
近日,杭州两位和满居永和豆浆加盟店老板举报自己开的是“黑心店”,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老板李先生称,总部提供给他们的各种菜品货源和各种设备,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可能有致癌物质放出。“这个东西吃不得的,赚这种钱良心不安。” 成都晚报记者联系合肥好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即和满居永和豆浆上线加盟公司),其市场督导部吴先生表示,公司不存在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是有人预谋的恶意诽谤。(成都晚报微博)
点评:合肥市庐阳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人员近日对好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包材、第三方检测报告等进行了检查,并委托了两家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库存的产品进行了抽检,检查没有发现问题。食药监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后期抽检调查中发现问题,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严厉查处。
3、国内食品资讯热闻
标准|2月有42项食品及相关标准正式实施包括玉米、保健酒等标准
春节临近,2月份到来,食品伙伴网梳理发现,2月有42项食品及相关标准正式实施。其中,有6项国家标准,34项地方标准和2项团体标准。(食品伙伴网)
点评:提醒行业内相关企业,密切关注相关标准的最新变化,及时采取有利措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018年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7.5%
2018年,农业农村部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增加了农药和兽用抗生素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测指标,监测参数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2018年的122项,增幅29.8%,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5%。(农业农村部)
点评:农业农村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对监测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督办,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部署开展种植业产品中农药及农药残留、畜禽产品中禁用药物、水产品中禁用药物及非药物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2018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白皮书发布
值此新春前夕,由上海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编制的《2018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正式出炉,并授权本报独家首发。这已是上海连续8年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持续将申城食品安全状况向社会开诚布公。(上观新闻客户端)
点评:这一年,上海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分为85.4分,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得分为80.7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
NFC橙汁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拟禁止添加其他物质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近日发布了《NFC非浓缩还原果汁——橙汁》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新标准规定了NFC非浓缩还原果汁——橙汁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其中要求,NFC橙汁应采用巴氏杀菌热处理方式或非热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并规定禁止添加其他物质。(中国消费网)
点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明确的相关标准,导致打着“NFC”旗号的橙汁频频出现,市场上鱼龙混杂,目前在售的NFC橙汁不少都勾兑了水、添加了色素。虽然相关部门2014年发布了《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31121)国家标准,但这一标准中对于具体的制作工艺、添加剂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对此,新标准从定义入手,除规定“禁止添加其他物质”外,还对原辅料进行了严格要求,其中,甜橙果实原料应新鲜、完好、成熟;此外,不得添加维生素C、橙皮苷作为原辅料。
佩奇热背后:争抢授权,投入增多,IP难续
5分40秒的短视频《啥是佩奇》刷爆朋友圈,令知名学龄前动漫《小猪佩奇》再次大火。伴随猪年春节的临近,不少企业纷纷推出佩奇年货抢滩市场,同时揭开了国内食品企业的IP突围路径及其背后隐藏的投资风险。(新京报网)
点评:如何为小猪佩奇品牌“续命”,成为IP热后的一道新命题。新的剧集制作、主题宣传、IP授权费用增长甚至是寻找下一个IP热点,都在考验产业链各方的智慧和财力。
奶茶店名称傍“大牌”蒙蔽消费者相关部门回应:如构成侵权将依法查处
近日,有网友报料称,深圳多家店铺使用山寨名,如“奈你的茶”“奈雪的串”“点一点”“贡茶 CONG CHA”等,使得店名与“大牌”相近而吸引顾客,消费者更是眼花缭乱,难以分辨。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深圳多家商铺使用山寨店名,不少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购得饮品。对此,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处表示,对于商标侵权的违法行为,将依据《商标法》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此外,深圳市企业注册局表示,面对市面上类似博眼球的企业名称,市民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经查实,将责令其改正。(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