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链上预制菜|世界美食之都联盟(中国)办公室扬州揭牌,推动美食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要闻 > » 正文

2018年年度食品安全热点权威科学解读(上)(3)

浏览: 来源:
李赫宰睡衣训饭 小宝寻爱网花花世界 王妃绛儿 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业火之气息 高松惠理种子 芦名尤莉亚 特种教官你敢潜 高桥惠美 make love图片

①社会监督遵循科学,结果发布应慎重。消费者组织在进行调研时,要多采纳专业意见,审慎地发布或解读结果。在出现舆论偏差时,发布方应及时澄清,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消费者组织加强业务指导,莫要让其发布的报告因缺乏科学性而引起舆论的误读。

热点四: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

热点一:咖啡真的“致癌”吗?

孟素荷还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犹在。当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已从大规模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安全建设,进入到更完善、细致的法规体系建设及治理源头污染、严打假冒伪劣产品的攻坚期。她再次强调,“随着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食品原材料真实性、食物过敏原及健康声称等问题会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需警钟长鸣。”

2018年9月6日,有两家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报道一出,满屏的“益生菌无益论”轮番上演,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丁钢强教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②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减少丙烯酰胺的形成。建议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各类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①强化量效关系的公众科普——量效关系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毒性、致癌等话题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误导。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公众科普,让消费者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2019年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包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内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食品科技界专家一起,共同解读了2018年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呈现整体趋稳的态势,但风险犹存,需要保持警钟长鸣。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结果显示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违规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之后,卫龙食品官方紧急发布声明称,卫龙产品完全合法合规。此次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生产方一直执行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而相关国家标准尚在征求意见阶段。

人类会不会感染非洲猪瘟?当前的研究表明,猪是非洲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例其他哺乳类动物感染该病毒的情况发生。自1921年肯尼亚爆发第一起非洲猪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例人感染非洲猪瘟的例子,因此可以明确地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同样,非洲猪瘟不会对猪肉食用安全造成影响,所以人们可以放心食用猪肉和猪肉制品。

李宁研究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专家解读

专家建议

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菌株,其生理、代谢存在一定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益生菌的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一种益生菌制剂对肠道无益不等于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肠道无益。因此,益生菌需要在菌株的研究领域进行益生功能的验证,明确菌株的功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食用。

③媒体报道应尊重科学,遵从客观、公正、严谨的原则,不应给社会造成恐慌,给产业带来影响。木耳的食用风险从源头上可控,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专家解读

王守伟教授级高工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建议

在我国,酱油是百姓厨房里的必备之物,与每个人的生活非常接近。不管是食品标签还是营养标签,我国都对酱油有着严格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经过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温加工过的食品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咖啡豆通常在160~250℃下进行烘焙,因同时具备美拉德反应所需要的两种物质,故经过烘焙的咖啡豆中会含有丙烯酰胺。

从监管角度来讲,本次事件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辣条到底是什么?因为监管部门必须把辣条归到某一个食品类别才能进行相关管理。那么,辣条到底是主食还是副食?原食药总局已经给出了答案——辣条是休闲食品。第二,各个地方的执行标准不同。因为辣条本身没有标准,执法部门引用的标准中有部分不一致之处,进而使执法依据产生了分歧,这就使企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混乱。

专家解读

①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如疑似中毒,必须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因毒素的吸收对机体造成损伤;及时到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①辣条相关国标即将出台。国家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此次辣条“同品不同标”问题就发生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当中。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已在2017年11月通过了辣条执行国家标准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之一的意见,目前正等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发布。

②从正规渠道购买猪肉,加工时烧熟煮透。鉴于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也有防控疫情的义务和责任。生猪感染非洲猪瘟后,其耳、四肢、腹部皮肤会出现出血点,消费者如发现类似可疑猪肉,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不能随意丢弃,从而在消费环节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

专家解读

热点六: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孟素荷指出,目前舆情的关注点开始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转移,各方的规范、自律及公平正从对某个企业产品的安全与否延伸到对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中各方更加透明、协调、严谨、自律上来,进而转向保护消费者与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的探求。

在对2018年舆情关注的12个热点问题进行解析时,孟素荷指出,对比2013年、2014和2016年可以明显看到,我国对舆情热点的回应已由2013年的100%回应热点,到2018年的33.3%回应热点,下降了2/3;而针对潜在风险的消费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8年的66.7%。

风险解析:从危机应对到消费者教育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