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链上预制菜|世界美食之都联盟(中国)办公室扬州揭牌,推动美食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行业要闻 > » 正文

湖南发布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十大典型案例”!怀化上榜1例(4)

浏览: 来源:
因为是女子 杨庄事故 breath 天奇网 who are you 三维工程 皮祖强

答:上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再归纳一下:食品的基数在增长,必然事件越来越多(指在一定时期内,过了某个时期,也许基数在增长或不变,但事件越来越少);因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提高,很多原本没有意识到、不列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在都算了;从主观上来说,媒体报道的越来越多,你也会“感觉”到这类事件越来越多。

如果你觉得这些风险评估是不可信的,或者你没兴趣去了解它是防腐还是增香增色,那么你也可以别买,现在食品添加剂都在标签上写着(不能说所有食品都如实标注了,但大部分食品都标注了),那么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不选择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不仅生产添加剂的厂要倒一大半,连食品企业也要关门一半。但是,如果你说你不想看标签,只希望厂家“自觉”地不要添加,同时你还想获取丰富、便利的食品,那么真做不到!世界上没有纯粹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风险的事。我真心觉得,如果你想获得你想象中的“安全食品”,你那自己就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你有最为重要的消费权、选择权。比如,你觉得增香增色是多余的,那么你可以选择没有这些添加剂的食品,当像你这样的人多了,那么这类添加剂自然就会被淘汰。

五、益阳李某生产销售假冒(食盐)注册商标案

为什么企业可以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答:如果从绝对安全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吃任何添加剂为好,但为什么还是要放添加剂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有好处:可以吃到更丰富、更便利的食品。就像坐飞机,每年都有飞机失事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要坐,因为觉得好处大于风险。所以,食品添加剂的关键就在于评估其风险,制定出一个“限量值”,让人在按照规定食用的情况下,好处能远远超出风险。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是不太顾得上食品安全的。以前的冰棍里多放点糖精色素,那叫有滋有味,现在多放点色素,叫做乱添加。冰棍外面用层薄纸片包着,管它什么食品安全。大家也不会想回到那个贫乏的年代了,好比大家都说路上太堵,也没听谁说想回到那个一上午只见到两辆东风货车的年代。

1

媒体报道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期食用可能致癌”,这句跟“长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车撞”有点类似。这样的句式它有可能指的是“每天大剂量的吃上几十年会有十万分之一患上某种癌症的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查证一下靠谱的资料,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冒险吃一点这个东西。

我们更关注大企业当然也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影响的人更多,但也别认为大企业就是更大的“敌人”。

当事人周某生、蓝某珍、彭某、邹某,从郑州、武汉等地购进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等西药原药及包装材料后,加工成所谓的" 金脉血通" 保健食品等进行销售,涉案金额达90 万元。岳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配合开展行动,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周某生等五人,查封有毒有害食品成品37 箱、造假设备5 台、流水生产线1 条、标示为" 本乙" 等原药约157 千克,各类包装盒35 件。经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对涉案物品检验鉴定后,证实现场查封扣押的涉案物品为添加有毒有害食品(原料)。2019 年7 月11 日,周某生等五人被分别判处三至十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5 至200 万不等的罚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019 年1 月16 日江永县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反映有人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生产加工槟榔。该局立即成立专案组,于1 月30 日联合县公安局对被举报人展开突击检查,现场查扣2 台封口机、1 台手动烫金机、1 台喷码机、大量与" 口味王合成天下"" 湘潭铺子"" 胖哥天生有范" 等系列槟榔外观一致的内外包装袋、奖券卡,及价值64.72 万元的侵权商品。经查,当事人蒋某松、刘某没有取得生产许可、没有办理营业执照,从2017 年1 月开始从事槟榔生产加工。江永县市场监管局依据《商标法》《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作出了没收侵权商品和经营工具、罚款829 万元的行政处罚。目前,当事人蒋某松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三、娄底市付某福等人生产、销售母种猪肉案

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

4、大企业绑架国标。因为新国标被指为倒退了,所以媒体紧接着的指责是大企业绑架国标。真相:在几大饺子品牌曝光之前,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其中XX水饺被检出不合格是在7月份,但曝光是在10月,征求意见稿是在9月发布)。此外,一个国标的修订往往要历时一两年以上,新国标的修订跟此次事件没有必然关系。

12

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答: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让企业参与国标制定,那么他们不是肯定会照顾自己的利益?这种担忧当然不是多余的。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择优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又规定“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协作组共同起草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具有起草的资格,但不“提倡”。不过,在很多行业里,行业龙头企业的科研能力、行业经验都是不容忽视的,甚至领先于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有一些国标本身就是随着行业企业发展而诞生,或是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发展而来的,所以将企业排除出去不现实,也不合理。另外,标准制定出来是需要企业执行的,而企业应该是对行业现状、生产情况最熟悉的,没有企业的参与很可能偏离现实可操作性。

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食品安全?

答:这个问题跟问“是不是以前的交通更安全”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代食品更丰富了、流通更广泛了,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上,无论以什么概率来算,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剧增”了,再加上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媒体曝光增多,能看见的食品安全事件当然是更多了。不过,就算从绝对的角度来看,以前的食品也未必就更安全。网易曾经做过一个专题叫“谁说改革开放前的食品就靠谱”,从我们最日常食用的大米、蔬菜、茶叶、酱油来说,“以前的”都不见得更安全,那时候的陈化米比现在的多,发霉的粮食都不舍得扔。很多人以为那时候农村的蔬菜就更“绿色”,有一部分当然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的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还很少,但那时候使用高毒农药(敌敌畏、66粉之类现在已经禁了)。

答:事实上,我们的媒体、舆论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根本算不上事的事了。从业内来看,食源性疾病才是当今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其次是化学性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残药残、天然毒素),排到后面的才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病原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其中,食源性疾病中98.5%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难题。卫生部每年收到的食物中毒报告在600-800起,死亡上百例,而事实上还有一大半的没有报上来(漏报)。最近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是温州的因食用织纹螺而引起的(死亡1人)。可以说,食物中毒的杀伤力不是其它的食品安全问题所能比的,这才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的区域,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应该多传播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娄底市市场监管局在肉及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付某福、谢某辉、曾某文等人涉嫌非法生产、销售母种猪肉案件线索后,立即启动行刑衔接机制,与公安、检察部门联合成立专案组,一举查获中心城区某农贸市场等地的6 个涉案肉摊点,现场查获待宰母种猪10 头、已宰杀准备销售的母种猪鲜肉1500 公斤。经查实,截止案发之日,当事人付某福从娄底周边收购母种猪3570 头,谢某辉从娄底等地收购母种猪1093 头,全部屠宰加工成鲜片猪肉产品后,直接销售给曾某文,曾某文再以批发、零售的方式投放市场,涉案金额达600 余万元。2019 年5 月9 日,娄底市娄星区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判处付某福、谢某辉、曾某文有期徒刑十五年、九年四个月、三年五个月。

8

最后特别提一点:我从未见过一家媒体为其对食品安全的失真报道致歉并承担相应责任的。

④正因为有各种环境、要素、认识的变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标准处于不断的制修订过程中。标准需要不断修订,也反证了各项标准值和健康危害并是绝对框死了的关系。(也反证了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合乎标准的也可能还是有危害的。)

如何看待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或如何分析食品安全事件)

八、湖南某职业学院为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者提供场所案

6

再看我开头说的,既然是“对食品中的危害进行合理、有效控制”,那么标准的制定就涉及到危害性的评估,包括对“合理、有效”是怎么理解的。目前来说,科学界对很多物质的危害性也许有大体上的共识,但绝不是所有的组织、国家和区域对所有物质在量值上都有完全步调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人类对健康的判断本身就有差异性;对“合理、有效”的理解就更为宽泛、复杂了,它可能需要考虑国情、居民饮食习惯、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生产实际、监管可行性等因素。举个例子,粮食霉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那么理想中是把黄曲霉毒素的标准定得越严越好,最好不要检出——但是,标准提高一点可能就意味着几千万斤粮食废弃,对于一个粮食短缺的国家,是选择饿死人还是选择提高十几万分之一的致癌机率?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标准值是各种要素的平衡,虽然健康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块,但不是唯一(好比两人结婚,两情相悦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基于这些观点,对标准的态度应该这样:

六、邓某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案

答:现实中大家都吃得挺欢的。我这么理解大家的担忧:似乎每个食品行业、每种食品都出过问题,于是给我们造成一种感觉,吃任何食品都可能中招。但如果纯粹从“担忧”这点来说,任何食品不管媒体有没有报道都存在风险(事实上媒体报道的占问题产品数量的比例一定是很少的,媒体报道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成为标准),因此如果我们想吃得安全的话,除了寄望于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改善,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不要买三无产品,尽量选用至少中等价位的食品等等。

中方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发现怀化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现场有5 个品种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原料超过保质期,当场查扣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原料3933 袋(包)。经查,该公司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货值累计达19.30 万元。2019 年9 月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卢某正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30 万元,且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大企业出事的概率远远低于小企业,这是一个不用太费神的常识,大企业技术设备更好、人员素质更高、经验更丰富、更注重品牌保护,无论怎么说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都更强。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各种所谓的超标报道时,真不用急着恐慌,先看看具体危害的分析吧!某某专家说吃这个没事,从情感上你可能难以接受,但也不用特别反感,他说的很可能就是对的啊!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