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人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贤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贤明
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卫士
他30余年坚守中国食品安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不仅是推动和引进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还将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服务于社会,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当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他快速主编《灾区食品安全手册》,让食品安全的科学之光施惠于地震灾区的民众,体现了海外归国专家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为我国科学家在食品安全科技的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敬重和认同,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守护者和忠诚卫士。
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
中国乳业创新的执着追求者
他是我国乳品精深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的耕耘人,怀着一颗对科学热爱与向往的初心,创建并带领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为我国乳业跻身世界强国筑牢坚实的科学基石而不懈努力。他用30 多年时间,攻克干酪制造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用一项项落地成果深刻诠释了科技创新带给产业的巨大驱动力。他是实现中国乳业创新的执着追求者,也是乳品加工领域科学家群体的优秀代表。
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人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所长兼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东
推动食品营养与健康基础研究的优秀科学家
他是一线科学家中脚踏实地从事食品与营养科研的优秀代表。他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专注于中国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3000 余家单位提供了食物营养成分检测和评价服务。与科研团队历时8 年成功完成“生物食品抗真菌剂纳他霉素”的研究,并率先在国内形成产业化应用,打破国外垄断。作为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面对新时代,他以勇于担当的魄力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健康中国”的浪潮中,续写着他和他的团队对食品营养和健康坚韧前行的新篇章。
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领域的领军人
她是一位活跃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她参与和组织开展了诸多工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夯实了科学的基石。在三聚氰胺、塑化剂、不锈钢锅锰迁移等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积极参与现场处置,不辱使命,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科技与管理实践。面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她科学、严谨地回击谣言,消除消费者恐慌,引导舆情正能量。她是坚守在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领域我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女科学家的骄傲。
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现场,获奖人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何国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何国庆
中国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开拓者
他是我国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者。投身于益生菌产业发展20 余年,在我国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参与组建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并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他以其渊博的专业学识和前瞻性研究,形成对东方传统发酵食品中菌种问题的深刻思考,并取得诸多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成果,为带动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创新和工业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他是中国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开拓者,亦是中国益生菌科技事业专家群体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