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今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养一只宠物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2020年全国城镇犬猫数量已超1亿只,现在的关键问题已不再是“养什么”,而是“怎么样、如何养”。
但由于进入时间较晚,线上流量高企下,国内宠物食品牌的成本端或继续承压,尤其是在产能扩张下,其模式也将会越来越重。
随着“建厂大潮”涌起,国内宠物食品产能供应将再创新高,这意味着,宠物主粮“国产替代”的美好理想还远远没有实现。
2022年3月,嘉吉中国在浙江嘉兴建立第二家宠物食品工厂,为其为下属的宠物食品品牌佩玛思特供应犬猫食品。
1995年,在长城脚下,雁栖湖畔,距离北京市区大约50公里的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内,玛氏,这位全球第一家宠物产品制造商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宠物食品的工厂。
1、“宠物食品概念股”的突围逻辑是什么?
这是中国宠物餐桌上的第一次革命,佩蒂与中宠结合各自产地优势,发挥生产制造能力,借助外力走出去,在无形中也借鉴积累了国外宠物品牌的成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发展中,国产宠物零食品牌的“代工厂”基因也埋下了不小的危机。
2、为什么说宠物食品赛道是“好前景、坏生意”?
一位从业四年的宠物食品销售人员对此评价道:“国外品牌与国内品牌的差距很明显,在品控以及生产线上会比国内更成熟,对于营养成分的配比也会更合理。”换言之,相比行业的高景气,“大赛道、小公司”的成长主线对于大多数的国产宠物食品企业而言,并没有改变。
遗憾的是,高成长性是属于行业的,但却并不属于如今二级市场上的宠物食品概念股。中宠股份(002891.SZ)与佩蒂股份(300673.SZ)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净利下滑、增速放缓与自主品牌突围难等问题。以中宠股份为例,这一在宠物食品市场纵横二十余年的老牌企业其股价距离高点近乎腰斩。
某种程度上,这是“砸钱换市场”带来的成果。2018年左右,中宠股份销售费用投放从2013年0.24亿元稳步攀升至2020年1.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4%,远超佩蒂的5700万。
“难以规范合规”背后暴露出了当前国内宠物食品市场的痛点。一是在行业缺乏政策端的约束与系统化的监管。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相关学者指出,我国尚未制定宠物营养需要的标准,由于气候环境、养宠习惯以及宠物品种的差异,我国宠物营养标准应有别与欧美国家,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宠物营养需要标准非常重要。
当然,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国内宠物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国内宠物食品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宠物食品企业的投资价值也将越来越好。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佩蒂与中宠们为他人做嫁衣时,外资宠物零食企业玛氏、雀巢与皇家依靠其品牌优势乘着国内宠物经济的发展逐步确立起市场地位,“进口粮”一度成为中国铲屎官们的心头好。
来源:财经无忌(ID:caijwj)
美工:渔夫
1995年,玛氏来到北京怀柔,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宠物食品的工厂,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宠物经济受此启发,萌芽初现。
比起老牌宠物零食企业艰难地对内转型,外资企业已开始守擂,重新审视中国这片增量市场。
肉球口中的“顽皮”正是中宠股份的自有品牌之一,宠物零食赛道也是“中宠们”从生产制造商转型品牌商,向“微笑曲线”上游爬坡的关键策略。
毕竟,年轻一代的铲屎官们永远不会拒绝为自家的“毛孩儿”花钱,品牌依旧能赚的盆满钵满,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不会改变。
尽管,如今中宠距其股价高点已近乎腰斩,但若匹配国际成熟市场的低增速逻辑,其股价依旧不便宜。
某种程度上,这是这批老牌企业二十多年来的豪赌。代工厂们拿着二十多年积累下的筹码,第一次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巨头们站上了同一牌桌上。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宠物营养研究则开展较早,研究水平较高,相关宠物食品企业陆续开设相关研究机构,著名的有威豪宠物营养研究中心和雀巢营养科学院。
欧美地区,继玛氏之后,老牌宠物综合零售商Petco、宠物综合零售连锁商PetSmart相继成立,在国内跑马圈地后,渐渐将视线投向东方这块新大陆。
有能力生产,但没办法销售,国内宠物零食企业这才意识到主粮赛道真正的难点如何于消费者建立强信任,以此建立品牌优势。
图源:中宠股份2021年半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