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投放来看,国内宠物食品公司线上投放占比较多,与新消费品牌的营销逻辑类似,主要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种草平台扩大品牌势能。此外,垂直宠物KOL也成为营销的重点。
此后,随着专业化狗粮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美国,“肉纤维狗饼糕”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属。到了1934年,由于与父亲法兰克·玛氏(玛氏集团创始人)意见不合,被逐步家门,远征欧洲的弗瑞斯特意外地发现在欧洲宠物食品的市场空缺,于是他买下了一家叫Chappel Bros的狗食工厂,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玛氏的宠物食品生意蒸蒸日上。
也就是说,依靠宠物零食这套“弯道超车”的打法只能帮助企业做大,获得短期收益,但并不能帮助企业做强,获得长期价值。
据《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宠物食品市场,玛氏占据龙头地位,市场份额占比为11.4%,其他品牌市场份额占比均在5%以下。
随后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进入了宠物经济的快速成长期,龙头公司在此期间诞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日本登记在册的犬的数量从318万只增长至578万只,日本本土企业尤妮佳、IRIS也相继进入宠物赛道。
其次,在产品结构上,“低门槛、低毛利”的宠物零食业务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成长。2021年中报显示,中宠股份宠物零食收入占比73.05%,主粮收入占比为7.26%。结合财报数据,中宠股份的宠物零食毛利率在20%左右,而宠物主粮的毛利率则在30%左右。
以中宠股份为例。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14-2016年,中宠股份零食和罐头的产能利用率基本达到了100%,但主粮却显得颇为尴尬,产能利用率在7%上下徘徊,10000吨的产能,每年只生产几百吨的主粮产品。
在宠物食品行业干了四年,肉球(化名)告诉财经无忌,来她这里购买宠物粮食的消费者更偏爱进口粮:“主要购买的品牌是渴望、爱肯拿、纽翠斯、百利高蛋白、go九种肉、巅峰与小李子等等,零食大多是‘顽皮’。”
某种程度上,选择宠物零食作为打造自有品牌的入口,为国产宠物食品品牌撬开“玛氏们”长期占据的市场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与主粮相比,由于宠物零食技术门槛较低,佩蒂与中宠靠着十几年的代工经验,顺势推出相关产品的难度并不大。
正如威豪宠物护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主管达伦·洛根说的那样:“就像我们为人类制造它们一样,我们也为宠物制造它们。”
此后,围绕着蓝白相间的宠物工厂,玛氏逐步“宠物食品”这门关于猫猫狗狗的生意带进了中国,在今后的数十年里,中国“宠物餐桌”的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宠股份、佩蒂股份前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92亿元、0.7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5.2%。
在距今久远的年代里,事实上,没人真正知道究竟该喂宠物们吃些什么。一百多年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詹姆斯·斯普拉特,这位颇有事业心的电工最早发现了商机,亲手制造了“狗粮”这一商品需求。传说,他是在某次出差时得到的灵感——在伦敦造船厂看到当地人如何喂狗后,他使用小麦粉、肉和蔬菜混合制成了一种类似饼干的混合物,并取名为“肉纤维狗饼糕”。
换言之,“主粮”的品牌光环下,加之外资品牌大多有完备的产品线,攻占铲屎官们的心智就显得水到渠成。
2017年,头顶着“宠物概念股”的光环,中宠股份与佩蒂股份相继敲钟上市。但事实上,与很多投资者想象中的“暴利行业”不同,行业的高景气是确定的,但落于具体的公司,宠物食品企业的表现则显得平平无奇。
尽管近几年来,中宠与佩蒂纷纷将“国内国外双轮驱动”的野心写在战略上,但短期内营收大头依旧是代工业务。但由于代工处于价值链底端,OEM/ODM模式下,代工品牌的议价能力本身就不高,且当前叠加汇率波动,进一步侵蚀净利,盈利水平较低。